作者:王輔一(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原百科部部長、研究員王輔一少將,在今天的南京《金陵晚報》上發表文章,炮轟《集結號》的真實性。)
轉載自金陵晚報
年度軍事題材大片《集結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精神上說,影片表現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解放軍指戰員以局部服從整體、以小的犧牲換取大部隊勝利轉移的高貴品質,是應值得肯定的。但也有一些細節與歷史真實經不起推敲。
一是軍事背景不符。
在殘酷的戰爭中裝備處於劣勢的解放軍,主要是靠協同動作、集體力量來取得勝利。穀子地連執行阻擊任務,他們的上級肯定會非常關注,給予火力支持或派部隊打擊敵側翼以減輕壓力的;九連阻敵多日、傷亡三分之一或以上時,上級會派其他連隊去接替,絕不可能讓九連打得剩下連長一人。至於上級忘記吹集結號,更是不可能發生的,九連也會想方設法與上級聯繫的,把一個連隊丟了不過問,是軍隊指揮原則所不許可的,是不可能發生的。說犧牲的戰士無法查清,那也不真實。其實軍隊有軍務、組織部門,戰爭年代對所屬幹部戰士都建立了詳細的檔案,如籍貫、父母、妻子姓名都有詳細記錄。連長指導導員的小本子上也會記得很清楚,萬一發生情況隨時聯繫。所以,穀子地離開組織,一個人到處尋查戰友的情況,在解放軍中是不可能發生的。
二是與淮海戰爭實際不符。
首先,解放軍進行淮海戰役時已掌握戰爭主動權,主要是進攻戰,而不是防禦戰。戰役開始後,中原野戰軍主力4個縱隊沿隴海鐵路從西面直逼徐州,接著攻佔宿縣,不存在阻擊的任務。在打黃維兵團時,中野部隊開始是邊阻擊邊向後退,將黃維兵團由蒙城誘至雙堆集地區,並無重要的阻擊任務,然後主要是圍殲,個別情況有阻擊任務,是「堵擊」而不是「阻擊」。因而在淮海戰役中,中原野戰軍沒有碰到像穀子地連所擔負的艱巨阻擊任務。其次,中原野戰軍在淮海戰役期間,除攻佔宿縣外,其餘均為農村作戰。1948年冬的淮北農村都是平房、草房,而集結號穀子地連的攻防作戰地區有三層樓房,像是有城市巷戰,與當年我看到的淮北的情況完全不符。再者,淮海戰役是以解放軍取得殲滅國民黨軍55萬餘人的勝利而結束。中野取得了很大勝利,作戰中傷亡難以避免,但絕不可能出現擔負阻擊的連隊打到只剩一人的地步。
三是一些細節不符。
編制原則是三三制,當時序列中沒有獨立二師,顯然139團是隨意編出來的;槍殺俘虜是紀律所不允許的,解放戰爭後期大批俘虜自願參加解放軍,連隊解放戰士比例很高,多的超過半數,更不可能發生槍殺俘虜的事情;軍事動作不規範,背包打法有錯,碉堡點燈更是暴露目標。
藝術作品必要的誇張是允許的,但要在許可的範圍之內,鑒於當今許多青少年通過看革命題材的影視作品來學習革命歷史的實際情況,革命題材的影響作品就應在真實性上多下功夫,藝術家要與史學工作者聯手,使藝術作品和革命歷史結合得更好。
2008年8月2日 星期六
王輔一少將:《集結號》的硬傷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