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9日 星期二

《團長》賣出百萬?75萬?


《團長》賣出百萬一集天價 東方衛視等聯合買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31日12:11 新聞午報
  本報記者|潘昕|文 歷經波折,《我的團長我的團》終於將在8月初殺青。據悉,該劇首輪播出權已被東方衛視、江蘇衛視、雲南衛視、北京衛視四家省級電視臺聯合買斷,有消息稱賣出了100萬元一集的天價。不過由於拍攝期間狀況頻出,這部原定為明年的開年大戲,現在只能爭取在春節檔推出。

團長「出嫁」衛視搶破頭
  《我的團長我的團》尚未拍攝製作完成,首輪播出就賣出一集100萬元的天價?昨天,記者分別採訪了東方衛視和江蘇衛視的有關負責人,不過雙方都拒絕透露具體的價格。
  記者從其他管道瞭解到,《我的團長我的團》首次嘗試了「4+4+1」的捆綁銷售模式,即由北京、上海、江蘇、雲南的四家衛視進行首輪播出,兩個月後再由另外四家衛視進行二輪播出,一家衛視台進行三輪播出。而首輪播出的四家衛視,則分別以15萬元到20萬元一集不等的價格購買該劇版權,這才湊成了100萬一集的天價。東方衛視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劇的價格就國內電視劇而言,確實算是天價了,但性價比還不錯。」
  由於拍攝過程中頻出意外,導致該劇殺青的時間推遲到8月初。江蘇衛視總編室主任梁鼎表示,原本想拿它作為明年的開年大戲,「但現在看來可能會有延遲,劇組方面說,因為是戰爭題材,後期的製作量很大,想在短期內製作完成送審難度很大。我們希望能在2009年春節期間推出。」

邊拍邊賣填補資金缺口
  拍攝《團長》計畫投資3000萬元,而現在的實際投入已超過4000萬元。之所以還未關機就來不及要賣播出權,填補資金缺口似乎是最大的理由。對此,華誼兄弟負責《團長》發行的高金璽並沒有否認,「資金是一個問題,拍攝過程中多災多難,各方面不必要的開銷都超出了預算。現在就賣,也是為後期製作籌集資金。」
  對於電視劇的品質及成本回收,發行方並不擔心,「我們做過市場調查,目前看來前景還是比較樂觀的。包括廣告費、贊助費、音像版權費、數位電視版權等,收回成本問題不大。現在賣的價格並不高,很公道。」

王寶強樂當「綠葉」
  當記者試圖聯繫男主角張國強時,劇組人員表示他已連續「戰鬥」了近20個小時,累得說不出話來,「他要我們轉達,《我的團長我的團》中演員的角色塑造、劇組的整體狀態都已經超過了《士兵突擊》。」 導演康紅雷也表示:「我對演員要求確實很高,不會輕易讓他們有機會『驕傲』。他們背地裏都叫我『康師傅』。」
  雖說是《士兵突擊》原班人馬大集合,但「許三多」卻從男主角轉當了「綠葉」。因為檔期原因沒入組的他,在拍攝後半段將到劇組報到,客串一名小兵。對於出演「綠葉」,如今人氣如日中天的王寶強並不以為意,他表示,不存在所謂紅花和綠葉,能夠和《士兵突擊》的「戰友們」再次合作,「我心裏就很開心」。

《團長》吸取《士兵突擊》教訓一集賣百萬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31日14:17 武漢晨報
  晨報訊(記者陳馨 實習生李丹 劉聰)《我的團長我的團》拍攝過程歷經波折,未殺青卻喜訊頻傳。據悉,該劇「首播權」已被江蘇衛視等四家省級衛視搶得,據內幕消息稱,一集就賣出100萬元,如此天價與新《紅樓夢》已不相上下。
  該劇發行人高金璽相當低調,「搶購已經結束了,沒什麼好談的。」再三追問下,高金璽透露,《團長》目前首播權已歸江蘇、北京、上海、雲南四家擁有,第二輪則賣給了山東、浙江、河北、四川等8家衛視。首輪四家衛視將於2009年3月2日同時播出。而因為檔期原因,王寶強僅在拍攝後半段才到劇組報到,客串一名小兵。
  雖然江蘇衛視梁總監拒絕透露購片價格,但也未否認100萬一集的傳聞,「就國內電視劇而言,《團長》確實算天價了,以往沒出現過這樣的價錢,但總體來說性價比不錯。」
  《團長》預計投資3000萬,由於事故不斷,實際投入至少超過4000萬。如果一集真能賣百萬,預計30集的《團長》光首播就至少能賺3000萬元。
  吸取了《士兵突擊》「雷聲大雨點小」的教訓,《團長》取消地面頻道發行,專攻省級衛視,「《士兵》是個怪現象,影響大賣得卻並不好。衛視涵蓋的收視用戶更廣泛,拿現在的賣價來說,很公道。」

《團長》昨日昆明殺青 首播權每集75萬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4日09:13 四川新聞網-成都日報
  本報訊(記者 趙斌)隨著康洪雷導演一聲令下,歷時172天,歷經磨難的軍旅大戲《我的團長我的團》昨日終於在昆明順利殺青。其後將在北京補拍張譯和王寶強的部分鏡頭,稍後進入後期製作。和《士兵突擊》「不賺錢」相比,《團長》獲利不菲。據悉,該劇的首播權賣到了75萬元一集,全劇將在2009年3月在北京、東方、江蘇、雲南等四大衛視跟觀眾碰面。
  昨日拍攝的最大道具就是山坡上已經成殘骸狀的飛機,據製片主任介紹,這個飛機是按照原比例仿真製作,花費近7萬元。還有兩輛美式坦克,一輛日式坦克都是可以開動的仿真製作,絕對不是簡單的模具。拍攝時,大多數演員都赤膊上陣,張國強扮演的迷龍面目滄桑,衣服破舊不堪,時不時仰天大笑,哪里還看得出半分《士兵突擊》裏精幹整潔的連長模樣,此時的他已經迷龍附體。殺青宴上,所有人都過來給康洪雷敬酒,據說因為心臟問題已經被醫生嚴令禁止喝酒的康洪雷一面手扶著腰,一面喊著「豁出去了」,仰脖將酒喝掉,張譯、張國強、王大志一眾演員起哄:「雷子,雷子,來一個!」康導二話不說,又是一杯。

我的團長,我的團故事梗概 (2007-08-31 17:37:47)
標籤:影評/樂評

  1942年,在一個離中緬邊境不遠叫作禪達的地方,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潰兵聚集於收容站:北平人孟煩了、軍醫郝獸醫、湖南兵不辣、東北佬迷龍、豆餅、要麻、蛇屁股、康丫……他們互相厭憎又相依為命,不餓死不病死成為他們每天生存的最高目標。
  虞嘯卿帶主力精銳部隊入駐禪達,用收容站的散兵游勇重組了一個早已覆亡的川軍團,空投到緬甸參加第一次滇緬之戰,可實際情況是,剛剛迫降的川軍團只是趕上了在緬甸的潰敗,唯一知道位置的美國飛行員死了,小一百人光著身子,沒有武器,被日軍包圍在燃燒的倉庫內,象待宰的羔羊被慢慢射殺……硝煙彌漫中突然闖進一人,這個用詭計殺死了在倉庫外封殺的五個日本兵的詭異男人自稱是川軍團副團長龍文章!
  不被信任的龍文章帶領眾人赤身裸體走在叢林,進入了毫無準備的日軍陣地,日軍正在虐殺被他們包圍的中英軍隊,從叢林大霧裏撲出來黑鬼模樣的川軍團被日軍當成了鬼魅,川軍團輕易取勝!…川軍團繼續象鬼魅般出沒,收攏各路殘兵,解圍被日軍包圍的英軍機場,沒想到英軍卻拒絕為川軍團提供支援,理由是真正的川軍團由團長虞嘯卿率領,現已抵中緬邊境。龍文章決定帶領眾人回家,追隨虞嘯卿。
  眾人一路迤儷撤過中緬邊境,和禪達已只隔一座叫南天門的山和一條怒江。過怒江的行天渡人滿為患,龍文章指揮眾人搭了一條靠手拉筏子的纜渡。日軍追來,龍文章破釜沉舟、砍斷渡纜,帶眾人沖上南天門迎戰追來的日軍!由於川軍團的頑強牽制,怒江東岸防線及時重築,日軍挾高處之勢一掠到江東進而直搗重慶的可能性被顛覆,慘烈一役後龍文章率眾乘木筏在東線炮火掩護下渡過怒江,一千人的部隊只有二十二人“回家”。
  禪達並沒有歡迎凱旋的英雄,龍文章被憲兵逮捕,原來他不是什麼團長,只是一個在團副死後,摘了團副的軍銜給自己掛上的中尉。其他人被關在收容站,就在眾人揣測身世極端坎坷的龍文章已經被槍斃之際,傳來新師長虞嘯卿正式任命龍文章為川軍團團長的消息……
  龍文章用最下三濫的手段在險惡環境中維持川軍團,實際上他們已經自稱為炮灰團。日軍終於發動了渡江攻勢,主力團潰不成軍,龍文章拉著根本沒完成整備和訓練的炮灰團往江邊沖……幸而日軍被怒江激流擊潰,主力團得到戰功,炮灰團卻得到更多被得罪的人。龍文章將一小批日軍放進東岸陣地,虞嘯卿大發雷霆,意外收穫卻是禪達人再不敢歌舞昇平……虞嘯卿竭其所能重整他的兩個主力團,但炮灰團被排除在外。
  戰爭在相峙著。龍文章和一個有紅色傾向的天真學生相見恨晚,在理想與靈魂的辯論中面紅耳赤…最後龍文章意味深長地說:我們太老,他們太年青……
  龍文章拉出一支十三人突擊隊從紅色學生說過的一處沒被日軍監控的灣流通過怒江去銅鈸救回孟煩了的雙親。日占區的瘡痍讓眾人覺得滿心罪過,而龍文章把他所謂的搭救變成了一場渡江偵察,期間邂逅了一支共產黨遊擊隊,曾經和龍文章辯論的紅色學生已經是共產黨員……突擊隊成功撤回東岸,共產黨遊擊隊為了不讓日軍發現那條過江通道而全軍覆沒……
  虞嘯卿正在準備一場大規模的渡江攻勢,打算拿下已成心腹之患的南天門,一年多來日軍已經把整座山改造成了龐大的堡壘,而以炮灰團從江那邊得來的經驗,這樣的攻勢一定是必敗。龍文章力阻,虞嘯卿給他半個月時間去尋找放棄攻擊的證據。龍文章和孟煩了被迫出沒西岸,在日軍眼皮底下繪製南天門工事圖。在龍文章收集不可攻擊的證據時,同樣找到了攻下南天門的方法,但他無法說出“那個極其慘烈的方法”,因為他愛惜炮灰團的性命,他心裏清楚,“那個極其慘烈的方法”將意味著什麼……
  “那個極其慘烈的方法”還是無可避免的發生了,這是一場戰爭,一場從此將炮灰團深深烙在歷史長軸上的驚天地、泣鬼神的死亡大戰……
  該劇以獨特視角展現了雲南軍民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承受戰爭苦難的歷史全景圖,其慘烈殘酷、其艱苦卓絕、其無與倫比的歷史真實度與深刻的歷史存在感,每一個觀看了此劇的觀眾無不成為這段歷史再一次的親歷者與見證人……

我的團長我的團

康洪雷自述《團長》心理創傷 贊團隊很專業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5日01:41 新京報
  ●康洪雷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人,1962年生,37歲時獨立執導首部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一炮走紅。主要作品還有《青衣》、《民工》、《士兵突擊》)、《一針見血》。
康洪雷說自己願意挑戰各種題材,還不想形成所謂的風格。

 日前,《我的團長我的團》(以下簡稱《團長》)結束近六個月的艱苦拍攝,導演康洪雷從雲南回到北京,開始了後期的剪輯工作。4月,這部戰爭劇的拍攝曾歷經磨難:先是調試爆破點時,一塊炸出的彈片導致煙火組組長死亡,兩名助理受傷,後來在拍攝一場橋上追擊戰時,長橋突然坍塌,造成38名群眾演員受傷。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康洪雷坦言劇組遭遇的「天災、人禍」比拍攝工作更加讓他感到艱苦,也讓攝製組承受著難以撫平的心理創傷。
  當時流言很多,說演員都走了,職員走一半。我們在用事實告訴大家,我的戰友們一個都沒有走,在最困難、最艱苦的時刻,都在我們身邊。但越是這樣,我的心裏越內疚。

戰爭 現在打仗不就是打錢嗎?
  新京報:聽說《團長》投資比《士兵突擊》高很多?
  康洪雷:肯定比《士兵突擊》要多。我是拍一個戰爭題材,戰爭題材沒有戰爭怎麼行?戰爭就要大量地消耗物資。現在打仗不就是打錢嗎?戰爭戲也是需要大量地消耗———原材料的消耗,資源的消耗。所以戰爭戲肯定要比所謂的現代題材戲費勁得多。

  新京報:為了戰爭場面都做了哪些努力?
  康洪雷:加大了戰爭的成本,增加戰場上的細節,以及在戰鬥當中的精彩程度。從現在的戰爭場面來看,達到了我們的目標,它很精彩。

  新京報:《團長》是站在什麼角度看待戰爭?
  康洪雷:對於21世紀的人來說,要用「生命」來看待戰爭,不要用正義和非正義來區分。無論正義還是非正義,殺人總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所以當一個生命一個生命在你面前倒下的時候,湧起來的肯定不會是自豪感,應該有一種尊重的成分在裏頭,這部戲就是傳播這種資訊。

  新京報:《團長》和《士兵突擊》有什麼不同?
  康洪雷:《團長》比《士兵突擊》更加慘,它在寫60年前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侵略者與防禦者之間的戰鬥,非常慘烈,「死」在這個片子裏已經是一個很好的出路了,就是一個怎麼死的問題。
  《團長》這個戲會更加傷感,更加壯觀,更加具有人文氣質。

  新京報:你說你期待《團長》給觀眾帶來生理反應,具體指什麼?
  康洪雷:我覺得一部戲不能只是娛樂,要給觀眾帶來觸動。就好像看恐怖片人會有害怕的生理反應,給觀眾帶來傷心、大笑等生理反應是我對《團長》的基本要求,其次才是它的美學、哲學意味。

事故 我們的團隊都是很專業的


激烈戰爭戲
  新京報:拍攝持續近六個月,演員都說這次拍得特別苦,你覺得呢?
  康洪雷:哪行哪業不艱苦啊。這個戲需要拿出200%的努力,但是對我來說,攝製組的拍攝工作並不困難,相反,外部的事情反而更讓我覺得艱苦,天災、人禍、大的環境,這些東西可能會給我帶來很多始料未及,不好解決的問題。

  新京報:《團長》出過兩次事故,你當時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康洪雷:沉重,沮喪,有時候會難以自拔,但是總得往前走。出事當天我就想,無論是什麼情況,這個事情我一定要幹下去,當時流言很多,說演員都走了,職員走一半。攝製組從來沒有站出來說是什麼情況,我們在用事實告訴大家,我的戰友們一個都沒有走,在最困難、最艱苦的時刻,都在我們身邊。
  但越是這樣,我的心裏越內疚。無論是汶川地震也好,大的事故也好,都有很多心理醫生在干預,可是在我們攝製組,誰來干預?表面上看事情是解決了,可是我們內心的創傷誰來干預?
  我們在這種情況下走到今天,我覺得非常不容易,我特別感謝我的戰友,感謝200多名工作人員。他們跟著我從那麼慘烈的心理創傷下走到今天,我覺得我一生都不會忘記。

  新京報:當時有一種說法「事故原因是因為煙火師並不是非常專業」,你怎麼認為?
  康洪雷:我們的團隊都是很專業的,不管是我後來請的韓國團隊還是我們的國內團隊,都非常專業。拍攝戰爭戲本身就是危險係數特別大,在電視劇這種浩瀚的工程當中,人的意識有的時候會淡薄,這和專業素質沒關係,我覺得和意識有關係。從出事那天到現在,我一直在講,安全意識是在每一行每一業都要加強的東西,講沒有用,意識很重要,一定要居安思危。

演員 表演很多是後期剪出來的
  新京報:當時為什麼選擇《士兵突擊》的原班人馬?
  康洪雷:影迷覺得《士兵突擊》很好,希望看到這些演員再合作拍一部戲,剛好我們有這麼一個戲。

  新京報:這些《士兵突擊》的演員在這部戲裏有什麼變化?
  康洪雷:《士兵突擊》那些演員最起碼從年齡上有變化,張國強過去演鋼七連連長時多麼帥氣的眼睛,現在這個戲累得他眼睛都耷拉了,可見這部戲在體能上是跨越極限的。此外,他們的演技也在成熟,張譯從《民工》拍到《團長》,原本是一個很稚嫩的孩子,現在在演技、內心的體驗上都在不斷地成熟。段奕宏在這個戲裏是最讓我放心的一個演員。

戰壕裏疲憊的炮灰團(左二起:段奕宏、張國強、張譯)

孟煩了(張譯)的戰爭搏殺

段奕宏的龍文章造型

  新京報:現在殺青了,你對演員的表演滿意嗎?
  康洪雷:殺青我也不會講對他們的表現滿意不滿意,因為現在還沒有剪出來。我每次剪輯除了剪戲,還要剪一遍表演,所以我覺得演員的表演很多是導演後期剪出來的,剪輯的時候能剔除一些不應該有的東西,讓演員的表演更加老到一點,更耐看。

  新京報:你拍攝了很多軍旅題材的戲,你對於這種題材是不是有偏愛?
  康洪雷:我喜歡把男人放在最艱苦的環境下,展示他們的創造力、他們的風采和精神層面。現在在生活中,大家老說陰盛陽衰,我在想怎麼通過文藝作品讓大家看到人類的陽剛一面,那麼我只能把他放在最艱苦的環境下,他才有可能有魅力地凸顯,有價值地凸顯,如果有這樣的對比,那麼我們在和平年代應該怎麼做呢?可能會給這個片子帶來很多的魅力。

  新京報:你當年拍攝的《青衣》叫好又叫座,有沒有打算嘗試新的題材?
  康洪雷:我是一個不安於現狀的人,我喜歡挑戰不同的題材,不想形成所謂的風格,只要覺得自己能夠勝任就會去做和我現在從事的題材完全不一樣的東西。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劉婷婷

《團長》昆明殺青演員含淚歡慶
  隨著康洪雷導演一聲令下,歷時172天,歷經磨難的軍旅大戲《我的團長我的團》終於在昆明順利殺青。其後將在北京補拍張譯和王寶強的部分鏡頭,稍後進入後期製作。全劇將在2009年三月份在四大衛視跟觀眾碰面。當天拍攝的戲份為第三集的部分鏡頭,主演張譯,張國強跟全組人員一起拍攝完成最後一個鏡頭,歡呼聲中,眾演員含淚慶祝殺青,場面感人。

康洪雷8天不睡覺為《團長》 殺青戲依然一絲不苟
  《團長》完成騰沖的拍攝後,就轉入昆明黑蕎母村進行剩餘戲份的創作。拍攝現場位於滇池旁邊的密林中,環境幽閉,早上的氣溫低於10攝氏度,早上8點隨主演一起抵達拍攝地,現場人員均大衣裹身。康洪雷導演依然穿著那件熟悉的紅色外套,每次開拍前都沖上前去跟演員溝通,從演員埋位的地方到監視器前要越過幾道小溝,來來回回康洪雷足走了十幾遍,在試戲時,他更是用語言創造現場氣氛引導演員入戲。與上次見面不同,這次康導的腰間圍了厚厚的護腰,一問才知舊傷復發,頂著腰痛拍戲,還得用高分貝的聲音跟演員交流,他直言有點體力透支「這幾天沒有安眠藥,我才睡了不到一個小時,睡不著啊,前一段時間我有過紀錄8天沒有睡覺,不行身體吃不消了,拍攝完成後要馬上開始後期製作。」當天拍攝的戲份為第三集27場,29場,主要講述由張譯扮演的孟煩了,張國強扮演的迷龍和炮灰團的部分人員攔截下美軍的飛機搶奪戰略物資,途中又遇日軍進行激烈的交火,空包彈橫飛,煙霧彌漫,最後的殺青戲很有戰火硝煙的味道,鏡頭特寫迷龍與日軍的近身肉搏,孟煩了的戰地狂奔,郝獸醫的臉部表情,肅穆的,悲壯的,慘烈的,短短幾分鐘的戲你能讀出鏡頭所要傳達出的東西。


龍文章和炮灰團

張國強的迷龍造型

張譯依然現場最忙 演繹孟煩了猶如一次苦修
  《團長》的戰爭戲一直是最大的賣點,韓國的煙火特技組,中國臺灣的攝像師,就是想呈現出與眾不同的視覺效果給觀眾。作為劇中的男一號,該劇的很多線索都由張譯扮演的孟煩了引出,他在劇中更有很多非常有哲理的獨白,現場的他拿著一到五集的分鏡頭劇本,厚厚的書頁已經被翻得破舊不堪,上面是用螢光筆和鉛筆做的標注和筆記。穿著軍大衣獨子縮在角落,一邊由化妝師製造「煙熏」效果,一邊偷空看劇本。等戲的時候就坐在空地的椅子上仰天發呆,看記者衣著單薄立刻脫下棉襖,一邊活動四肢一邊說不冷。據康導講,別的演員都可以在AB組的空擋有休息的時間,只有張譯的戲份是從早到晚,文戲,戰爭戲一應俱全,淋水,被太陽暴曬,還有拖著一條斷腿被毒打的戲,所以現場只要有空劇組人員一定不會打擾窩在椅子上短暫小憩的他。現場有媒體就張譯演繹這個角色的感受發問,他又玩起了幽默「我的確瘦了,但我沒啥感受。」其實,歷時近六個月的拍攝,歷經生與死的考驗,現場經歷的一切怎麼能用一句話去概括,所以張國強殺青的時候站在山坡上高喊「終於解放了。」張譯安靜地縮在角落,殺青合影的時候也隱在一角幾乎找不到痕跡。相信孟煩了已經深入他的內心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這種感受,也許只有播出的那一刻,觀眾才能和他做一次深度的心靈對話。殺青宴上,不怎麼喝酒的張譯卻醉了,要被兩個攙扶回酒店,致電給他的時候他說自己在吐很難受,不知道怎麼提出採訪的請求,只能等待。此刻,釋放,也許是經歷過一次苦修後的他惟一的解脫途徑。

段奕宏缺席殺青戲 康洪雷評價最高
  早在3號之前,部分演員已經陸續殺青,李晨的戲份在7月底完成,段奕宏的戲份也在幾天前殺青。作為《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的靈魂人物——團長,早在開機的時候段奕宏就自言壓力巨大,不著邊際的團長龍文章其狂放和不羈絲毫不亞于《士兵突擊》中的袁朗,更何況這個角色是康導口中最凝聚人性,最讓人心疼的角色,最後的死亡也會是劇中的催淚點。不怎麼願意評價演員的康洪雷導演難得開腔評價當天不在現場的段奕巨集「段奕巨集是現場最讓我放心的演員,他的意志力,他對待問題的態度,他對待考驗所表現出的勇氣,還有對全組人的影響,可能這些東西都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但現場的我感受卻是最多的。」文/劉楊

獨家對話段奕巨集:龍文章將超越袁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4日07:14 新浪娛樂

  新浪娛樂訊 段奕宏的戲已經於8月1日殺青,此時的他已經頗悠閒地吃飯,喝茶,微笑著落座接受採訪。終於得到他自己一個肯定的答案——龍文章將超越袁朗。康導對於他的評價,張國強對於他角色的欣賞都讓我們對段奕宏塑造的龍文章充滿期待,在他的電腦上看從劇照師趙新昌那裏拷來的400多張劇照,看著他在旁邊一會笑,一會沉重,時不時做做重點推介,對其中的重點戲份更是充滿期待。

段奕宏妖孽味十足
  記者:康洪雷對你評價很高,張國強說你最出彩,想聽你自己說說龍文章,終於不用藏著掖著了?
  段奕宏:蘭小龍用「妖孽」概括挺貼切的,可能我以前不瞭解,我漸漸詮釋下來覺得妖孽不是一個貶義詞,他的民族大義,對生命的尊重,他特別貼「地氣」,雖然他的經歷很有傳奇色彩。這個人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堅守,老康遇到這些事情,他所表現出來的都是談笑風生,他內心的這種東西沒有表現給你看。龍文章對生命的尊重,24集他有一句臺詞「沒有一個人結果值得人付出生命。」他對生命,對戰爭的認識,之前他有虛榮心,急功近利,投其所好。我欣賞的是龍文章那種行動,別費口水,你做出來給我看,哪怕碰得頭破血流。他身上很多特質的東西是以前沒有機會去嘗試的。
  他不惡,他是善良人,否則他不可能積壓那麼沉重的感情在內心,對兄弟情,但兒女情長看似不疼不癢的影響,其實這六個月最深刻的影響是一種做人的態度上面的。

  記者:能否推薦一兩場在未來成為經典的戲?
  段奕宏:一場是龍文章祖上是算命,酬神出身,虞嘯卿就非命令他跳舞,然後他就即興跳,這場現場所有人都笑翻了。還有一場就是沙盤之戰,龍文章勇闖師部的軍事會議,把自己裝扮成「竹內連山」和虞嘯卿,部下在沙盤上打了一場大勝,後啦虞嘯卿一頭栽倒。你想那種環境下,他隨時挨槍子的,怎麼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大放厥詞,但結果就是虞嘯卿變得非常信任他,三次給他下跪讓他帶兵求他說出怎麼取勝的方式,這個時候對龍文章是一種挑戰,他去就是帶著炮灰團,必然會死亡,緬甸和南天門他已經虧欠了很多人的性命,這個煎熬是非常痛苦的,後來決定還是打。

  記者:8月1號殺青的那一刻是怎麼樣的?
  段奕宏:當天就是拍攝我們從東岸渡到西岸,最後一個鏡頭拍完,老康鼓掌來著,我是想感動沒感動出來(笑),當時康導只是說「我們這不叫殺青,有時間我們一定再續。」後來中午一起吃飯,都是談笑風生,這五個月,對我,對他都是一個很好的交代,《士兵》的時候我們還不是很瞭解,我越是對權威性的人物越是距離保持的比較遠。這個戲是不由自主的走進,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我也很關注他,但你心疼一個人的時候你幹什麼?就做吧!。龍文章也是這樣,只做不說。這個是我的一個收穫,也是我自己和他這個人物比較相似的地方。你既然選擇,就不要去計較計較,愉快地去承受吧,結果你左右不了,我沒有遺憾,我活的很充實。

  記者:張國強提到了對自己角色命運的遺憾?
  段奕宏:我感覺是對一個整體的,迷龍的死,我和上官戒慈的戲,最後虞嘯卿的轉變直接導致了龍文章一下子喪失掉一種信念去自殺,前幾天康導告訴我龍文章自殺的戲寫的非常好,但是沒有時間拍。康導的解釋是劇本,時間,財力的原因。我殺青的時候康導也是說等我啊,這個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殺青,我們還會再續,我當然是說「我期待著……」

  記者:龍文章最後沒有如最開始劇本所寫飲彈自盡?
  段奕宏:現在落的這個點也是劇本的一個高潮,迷龍,龍文章和炮灰團的成員在日本的一個防禦工事裏堅守了38天,其實那個時候他們已經放棄了生命,也是非常悲壯,這個時候救援軍來了,他們居然走了出來。後來結局就定在這裏。然後鏡頭一切,就是老年的孟煩了畫外音「我總希望碰到我的兄弟們,也許他們還活著,在某一天我們會擦肩而過。」然後是很寫意的場景,每一個劇中人物都穿著各式的服裝和孟煩了擦肩。但不清楚最後會做怎麼樣的改動。

  記者:死亡,對於劇中人來說不是一個很好的出口嗎?
  段奕宏:未必,之前一個個死是一種慘烈的,現在有點平,可能是有一種希望的東西,沒那麼慘烈。我到覺得對人物的損失不大,因為之前的塑造中該表現出的東西都已經表現出了,劉威葳的戲損失比較大,因為她之前是跟迷龍的,後面還有很多跟我之間很微妙的戲,心裏的壓力那種釋放其實很有看點。

  記者:迷龍死後,上官戒慈喂你喝毒藥的戲拍了嗎?
  段奕宏:這場倒是拍了,就是我去迷龍家還錢,上官給了他一杯茶,其實喝的時候他就已經意識到有毒了,但還是跟上官說再見,上官說「你常來啊!」他微笑著說「會的。」這場拍的非常好。

  記者:康導提到你的一種無形的影響力給了他很多的動力,這詞有點深奧,不知道你自己能不能明白?
  段奕宏:其實就是一種堅守,可能在《士兵突擊》的時候我們對「不拋棄,不放棄」這個詞印象還不是很深刻,在這個戲裏我真正體會到這六個字,這幫兄弟大家如此熟,你的一言一行,要求,對兄弟的關愛,你影響別人,也會被別人影響,康洪雷在現場是精神百倍的,這種是互相堅守的,一個人肯定不可能。雖然有的時候開玩笑說「累得跟狗一樣,我不拍了,想放棄。」你最後堅持到後面就是種兄弟情在撐著,我也有很疲憊的時候,到昆明後一到現場就莫名的腸胃難受,頭暈,不願意動,就強迫自己,在現場給自己打強心劑,在騰沖的時候還正常點,等到了昆明,有時候就跟神經病一樣。對別人,對自己是一種積極的東西。

  記者:六個月是很長的時間,完成了一件事情,現在的自己是怎麼樣的心情?
  段奕宏:之前的時間你必須把自己丟到角色裏,但凡有一點鬆懈,我不會有這樣的堅守和堅持。現在的我很釋然,你左右不了,之前的東西你盡力了,所以我現在就是開心,能放開吃東西,睡到自然醒,一下子回到正常的生活。文/劉楊

《團長》殺青 段奕宏:雲南是我的福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5日10:55 生活新報
  歷時172天拍攝,歷經多次意外傷亡事件的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日前在昆明殺青。近日,劇中「龍團長」扮演者段奕宏(上圖)在離開昆明之前接受了記者專訪。

團長讓我進入草根年代
  段奕宏在殺青後看上去瘦了許多,不過顯得格外精神。在談及為了拍「團長」而推戲時,段奕宏說:「我一點也不覺得損失,因為我覺得這個角色對我的第一感覺就是,他能打動我、吸引我,在康導演的這個優秀的團隊裏,我覺得‘團長’這部戲給自己的空間很大,積累得以展示,沒有積累就沒有團長龍文章。這個人物的空間彈性很大,編劇給予靈魂上的東西很多,這裏的龍文章有一種江湖色彩和痞子氣,也有一種天與地自然的靈性,從中能找到草根的東西,我覺得觀眾會對這部戲感興趣,這部戲有現實的意義,觀眾不會計較他的年代。」

袁朗拘謹 龍文章外向
  段奕宏說:「這部戲拍得髒,不過最符合這部戲,拍戲時化裝到皮膚包括手指,拍完戲洗澡一次洗一個半小時,洗不掉就用洗潔劑,用牙刷刷。中間也會有情緒,不過化裝很快幫我們進入狀態,我覺得演員最重要的是神。」
  《我的團長我的團》在拍攝的過程中經歷了許多坎坷,段奕宏說:「兩次意外的發生,是彼此的信任讓我們走到今天。面對生命中的危險,不拋棄、不放棄在‘團長’中得以體現,生命是最重要的,最應該尊重的。」
  與《士兵突擊》中的袁朗作比較,段奕宏說:「這部戲我更釋放自己,更自我,袁朗拘謹些,龍文章則更外向,讓人很快接受。」
  段奕宏最後還說:「雲南是福地,《士兵突擊》讓我來到雲南,《銀杏》讓我第一次來雲南拍電影,我很喜歡這種新鮮感,一個人去雞足山,就是要感受那種寧靜與平淡,這會影響我之後的創作,我覺得心態是最重要的。」

未完的完結篇《團長》手記9 (2008-08-04 11:37:22)-李晨

離行並不意味著移情,動身也不代表我撤退,也許這是我給自己的安慰。幾天前我思緒萬千的收拾著劇組酒店淩亂的房間,地上散落著很多通告單,於是我放慢了速度,一張張拾起它們,那一天天工作的場面突然又在腦海中閃現。在這半年裏,張立憲伴我風雨兼程、一路走來,對於角色,有很多遺憾;而對於我,有很多東西在悄無聲息的滋生,也在改變。

崇拜
  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只做一件事並且做好它很難,但是康導做到了。什麼樣的人拍什麼樣的戲,我真實的感受到康導將「不拋棄不放棄」的理念延續到了他的生活裏。沒有心理醫生,沒有情感放逐,我們在工作中失去的,還要在工作中找回來。康洪雷,這個響亮的名字不止給我一個導演的訊號,他還給了我力量。在親身經歷了那兩件事後,我對人生的態度都發生了轉變,至少康導讓我成長,我認為……

學習
  《團》隊裏每個人身上都有我值得吸取的養份,張譯對表演的認真,段奕宏對角色的準確,張國強對人物的詼諧以及邢佳棟的那份鎮定。大志的幽默,天佐的想法,范雷的創意,高峰的不驚,騰雲的唐山口兒,還有兩位老爺子羅老師趙老師的精彩。呵呵,不知道他們怎麼看我,也許我是隨形吧。時間在這些人的生活中過去了六個月,感情早已不是需要建立的東西了,角色中的碰撞,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都在士兵到團長中升級,集其團隊全員之所能,把我們的精髓融合貫通,按照導演的話說就是在創作,我希望……

感動
  自入團以來,影迷們不間斷地探班,並給予我們各種鼓勵和支援。在記錄了我拍攝經歷的八篇團長手記中,相信大家也一起感受了我的喜怒哀樂,一同經歷了《團長》的坎坷。我聽說那次事故後,有影迷奔走呼籲為《團長》劇組捐款,這在中國影視界也是少有的。感謝你們的這股力量,讓《團長》的故事更加堅定地繼續下去,我感謝……

期待
  這部戲康導蘭編吳總四哥等人歷經一年嘔心打造,結合了韓國精英製作團隊的加入和《士兵》原班底人馬用真情的傾力演出,即使它仍有不足,也望能得到觀眾的包容和支持。我非常的期待,相信各位關注《團長》的朋友也是。我想看……
  在我行囊已滿,行將離開雲南的時候,我做了一個決定,拒絕道別,沒有和《團》隊說再見的我拖著箱子走遠,我知道如果我看見你們我會哭,我不知道那樣的李晨還算不算個爺們兒,我的堅強就差一步。也許這是早就想好的計策,還好!我實施並成功了。現在對著電腦和兄弟們說:「再見,望再次相見,有句話特別適合我們,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文章寫給新浪,也寫給心臟,在那裏我會把沒有完成的心願繼續,立憲會永遠的活在我心裏,後來他是英雄,後來他有張學良式的作為,後來他結婚生子,後來他找到了一步之遙真正的做了團長,後來他和那個北平出來的瘸子久久的擁抱在了一起……再後來李晨想念我遠在昆明的兄弟們,導演,還有每一個工作人,如果還有時間,如果還有機會,我們還會在一起,永遠的在一起……寫不下去了,手有些許的顫抖,到此停筆,因為……我要要把這份念好好的保存起來,這將是我以後戰勝一切的力量。

團長》好戲多磨邢佳棟因傷暫別劇組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2日14:48 新浪娛樂
邢佳棟
  新浪娛樂訊 由《士兵突擊》原班人馬打造的《我的團長我的團》近日接近拍攝尾聲,整個過程可謂歷經一波三折。日前,該劇主演之一邢佳棟因傷暫別《團長》劇組,其劇中角色的完整性可能受到一定影響。
  因在《士兵突擊》中成功塑造了軍人「伍六一」形象,外表硬朗陽光的邢佳棟近來迅速躥紅銀屏。在《我的團長我的團中》,他再次飾演了一位「鐵血」師長虞嘯卿,正是他籌備的規模巨大的渡江攻勢,引發了「炮灰團」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據悉,震撼的戰爭場面是《團長》的一大特色,正是在一次拼殺戲中,邢佳棟意外受傷。
  目前《團長》拍攝還在繼續,因傷離組的邢佳棟非常遺憾,他表示將好好養傷,爭取早日歸隊完成剩餘戲份,但眼下傷情不容樂觀,極有可能給角色塑造留下遺憾。同時邢佳棟坦言,但願《團長》「好戲多磨」,收視成績超越《士兵突擊》。

突迷們 笑一個




你們猜猜這六個人都是誰?
答案揭曉:邢小棟 蘭小龍 段小宏
     李小晨 陳小成 張小強

2008年8月7日 星期四

每個人的心靈史

作者:長笑過咸陽,轉自中華網論壇

終於看完了《士兵突擊》,長舒了一口氣。必須要寫點什麼東西了。為《兄弟連》大寫特寫過兩次評論,算下來片子都能背了,評論也有差不多10萬字了(附帶本科畢業論文一篇),所以我覺得我要為《士兵突擊》寫點東西,儘管它與兄弟連比差太多(無論是影像還是故事),儘管其中的問題隨手一抓一把,可是我還是把它列為豆瓣收藏中的「力薦」,評分:8.8。

1、故事:文本和角色認同方式

都看到了許三多,這個典型地借用了傻根-阿甘的類型化或符號化的人物作為第一人稱主觀視角出現,基本上以他的「在場」作為主線結構故事。圍繞著他的是身旁一群「高亢而華麗的男人」,這便是編劇深諳的投觀眾所好之道。大抵說來,提供代入感的主角和華麗的配角,以及略顯YY的情節,基本上構成了武俠、奇幻等通俗文學暢銷的核心要素,放在同為敍事性文本的影視裏也不例外,歸結在一處便是「成人童話」,此「成人」並非「少兒不宜」,而是言其複雜。男人們在片子裏看到朋友兄弟,女人們看到一群華麗的男人,由此,行銷點把握的相當精准。一說本片沒有女人是「大膽嘗試」,未必,把女人、三角戀等等視為暢銷影視劇(容我不用賣座或熱播之類的詞語,下同)必不可少之要素的想法,恐怕是與春晚必唱和諧一般同出於「被害妄想」。

然而編劇確實是用足了功力的。這部電視劇的劇本之強大是前所未見的。編劇有意地摻進了現代主義的命題,並且本分地做了許多細節上的對應。而明顯的一點是其中的話劇成分——場景集中/單一,充分利用封閉空間和演員表演上的戲劇張力。僅看三連五班駐地這一場景,共承擔關鍵性情節三次,若按篇幅計算則更多。

那麼分析這部電視劇的文本,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成才和許三多,屬於「一體兩面」,且不提片中多次對兩人關係的反復書寫,袁朗這位「智者」明白地指出「你(成才)和許三多根本就是一類人。」觀察兩人關係的變化,以及地位-權力的消長,我們可以明白看出,這兩個「老鄉」事實上是同一個人的兩種心理:許三多代表了人心中內向、保守、堅持的一面,成才則是人表面的圓熟、爭強好勝和個人中心主義,這一方面解釋了為何這兩個人物看起來不太正常(某一方面性格的極端化放大),另一方面也解釋了為何大量觀眾對許三多「認同」上的轉換。把握這個切入點,不難看出編劇的意思事實上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猥瑣的自己」,認同許三多便意味著承認自己的猥瑣——我不知道這個詞換成窩囊是不是好一些——顯然是無法接受的;然而在此後,觀眾對許三多的認同,並非來自認同猥瑣的自己,而是來自這個猥瑣的自己忽然變得很強悍,這個轉變太快了,作為話劇是可以的,作為電視劇則有偷工減料之嫌,導致的效果便是整片顯得十分YY。不可想像,一個極度弱質和廢柴的孬兵,可以迅速地成長為集團軍裏都數一數二的強人,乃至後來進特種部隊——他的堅持和耐性我們看得到,然而這個過程的「不可呈現性」(姑且用這個詞)導致YY的表達效果出現。再看成才這一面,許三多那一面是自卑的視覺呈現的話,那成才這裏則是一個人對自己所有的幻想的呈現:英俊挺拔,人際圓熟,業務拔尖,該有的都有了,然而成才的「失敗」或者失落可以被讀在有明顯價值判斷基礎上的自嘲。這種對抗構成了這個文本的表層敍事動作。

而這個文本的內核則是在尋找身份的同時對意義的焦慮。許三多反復重複的話是:「有意義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循環論證式的車軲轆話,你可以認為這是如同廢話般的「大道」,然而我讀出來的是徹底地對意義的迷失和焦慮。許三多一直在尋找意義,從開始在五班的時候尋找具象的意義——打發時間的方式,到尋找成為尖子的意義——為了史今能夠留下來,到尋找留守的意義——鋼七連精神的守衛和傳承,再到尋找留在老A的意義——思考軍人的意義,以及自己生命的意義。重疊在這些意義焦慮之中的是許三多的身份轉變,以及與成才在身份上的交互,從開始的土包子到後來會講普通話,會據理力爭,從開始的廢柴到後來的牛人,並且一度扮演指導者的角色——不僅對成才,包括對高城、袁朗、561、以及吳哲,甚至在他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已然對那個狀如炊事班的三連五班造成了巨大改變。這兩者統一在許三多為主線成才為輔線的成長敍述之中。如此,故事線便理清了。

2、人物:父子關係的改寫和兄弟關係的重置

從人物所處的權力地位看,父子關係是《士兵突擊》中最核心的人物關係模式。主要的關係有:許百順vs許三多,老馬vs許三多,史今vs許三多,高城vs許三多,袁朗vs許三多。類似的,兄弟關係則有成才vs許三多,許家老大老二vs許三多,五班三兵痞vs許三多,561vs許三多,七連小兄弟們vs許三多,齊桓\吳哲vs許三多。父子之間是愛和恨的變化,以及精神上的「弑父自立」,而兄弟之間則更多的是爭寵與友愛的交織。下面擇要分析:

第一集徵兵那一場戲,可以看作是一個「過繼」的儀式,許三多離開了自己的老家,到了部隊這個此後被他認同做家的地方,同樣是專制的父權(母親嚴重的缺位),許百順這個爹的行為方式與部隊系統有些類似(尤其與高城),然而史今和老馬這兩位「爹」卻完全不同。老馬給許三多當爹的時候,他不打不罵,護著他,對許三多此時的兄弟(老魏、薛林和李夢)打壓——這個爹溺愛或者放縱孩子,後來也放縱了自己,許三多的到來讓他重新思考。我喜歡老馬的教育方式。許三多在這裏開發出了第一個能力便是堅持,或者「軸」,修路這個事情讓他獲得了一個機會。團長,或者「爺爺/族長」,給他換了一個地方。這次史今這位「爹」,與許三多有相似的經歷,於是真是又當爹有當媽,百般寵愛——這位爹還要受「兄長」的轄制(高城),還要防著其他的兒子妒忌(561),史今真好啊,隱忍,剛強,在他這裏,許三多獲得了實現突破的方式,他牛大發了……然後史今走了,「拔去了你(許三多)心裏最後的一叢草」,間接是被許擠走的,第一次的「弑父」和自立。隨後許三多的爹是高城,這個爹一開始討厭他,後來自己很受傷,卻從許三多病態的堅持中找到了慰藉,並且渡過了心理危機——逆向權力關係的教育標明了父子關係的改寫。而在許三多最脆弱的時候,正是高城偉岸的父親形象和被他視作「家」的五班駐地以及視為「家人」的七連小兄弟們治好了他的心病。再後來是袁朗,許三多的人格完整到此處時,逆反心理強盛——事實上弑父早先已經發生過,在許三多剛進入老A,「套近乎」未果之後,兩人的關係始終處在極度的對立上,並因為成才的去留達到頂點,以至最後以袁朗的妥協(當然成才的變化是重要原因)和象徵性的「自殺」為信號,許三多終於達成了自身的「成長」。袁朗的教育方法頗有意味,而對於許三多,袁朗是在恰當的時候出現的那個恰當的人。許三多從猥瑣懦弱到形成獨立人格,袁朗的意義甚至大於之前許三多每一個「父親」。

細讀許百順和許三多的關係,許三多的懦弱來自許百順的暴力,而許三多的第一次反抗則是在他決定留在部隊升士官的時候,且不論那一次561帶著的小崽子們作為兄弟的一團和氣,許三多終於大聲講話了,終於在一貫不講理的父親面前做了自己的決定。而在事故發生之後,已經徹底成長的許三多的堅定反而改變了父親的決定,並且完全改變了親兄弟之間的關係。許百順的意義在於提供一個許三多的邏輯支援,包括他的邏輯底線,以及最深刻的恐懼的來源。當許三多真正成長的時候,許百順的應聲而倒也在意料之中。

接著寫的話,我需要回答的問題是,為什麼每個人都喜歡許三多?因為他老實,因為他堅定,因為他守衛自己的原則如同「堅定的錫兵」,許三多的思維其實很簡單,雖然他只有一條邏輯——關於好好活和有意義——並且這條邏輯也來自許百順,但是他在入伍之後終於在對意義的焦慮中不斷地闡釋這句話,終於逐漸明白。然而他始終是自己的邏輯,就像這句在形式邏輯上正確而事實無法解讀的循環論證的表達一樣,所有受到許三多啟發或者感召的人,都是從自己的對許三多無法理解的行為的解讀中領悟到了自己需要的東西,這便是編劇多次重複這句話的用意所在。許百順喜歡他,因為他是兒子;老馬喜歡他,因為在他身上看到了昔日自己失去的東西;史今喜歡他,因為他們有相同的遭遇,並且自己有對他的承諾;高城喜歡他,因為他用堅定讓自己明白了許多事情;成才,開始因為親近,後來因為習慣,最後則是因為尊敬;561,因為妒忌而恨過他,也因為敬佩而終於喜歡上了他;袁朗,他的高調唱的明明白白,這裏不再重複。其他的人,或者是出於佩服而愛戴,或者是出於欣賞而珍惜。然而許三多永遠不是那種第一面就讓人喜歡的人,有篇頗狠的評論寫做「善者因其善行而亡」(http://www.douban.com/review/1154549/),然而編劇下的套和預設的心理認同路徑使觀眾無法不喜歡他——或者敬佩他。回應前面的觀點,許三多是每一個人隱藏的自指物件,每一個人內心最深處的自卑和敏感的外化,當許三多的成功符合了觀眾自卑心理對自尊感的渴求的時候,這個根本不招人喜歡的小夥子便由此深入人心。在這一點上,《士兵突擊》比《阿甘正傳》做的更好。3、環境:身份認同和身份想像

3.本片中環境的設置,基本可以用「家」來概括。

正如我們可以用父子-兄弟關係(家人關係)來概括人物關係一樣,許三多在對意義焦慮的同時,不停地尋找歸屬感。他自稱「不願意換環境」,換了環境對他來說是連根拔起,明白地,這是不願離開家的緣故。從徵兵開始,他離開的唯一理由是要躲開許百順的虐待。他試圖尋找認同,可明白地,在新兵連他被作為典型的「他者」對待,高城和561對他的惡劣印象便來源於此。他唯一的家人是成才,所以在五班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他唯一的一次離開便是去尋找成才。當他有機會離開五班的時候,他無論如何都要來到成才的身旁。此後俘虜袁朗也是出於為成才報仇的想法,在老A與袁朗的衝突更是如此。

在五班,許三多經歷的從被指認為他者,到最後獲得認同,可以認為是影片此後的故事模式的預演。事實上,即使在入伍之前,許三多在家裏始終也被指認為「他者」,只是到了故事快結束的時候才真正獲得認同。就這個模式來分析,許三多對意義的焦慮或許並非來自對人生終極問題的思考,而是現實地源於身份困境。他習慣了被作為他者指認,那麼他在多次試圖努力均告失敗之後,他選擇了最聰明,也是最笨的方法,就是堅持自己的邏輯底線。許三多對自己身份的想像永遠是一個窩囊的老小,所以他如此「勇於或急於」承認「錯誤」。從「命名」中呈現的權力關係來看,許三多從小被叫做「龜兒子」,史今決定招他入伍的時候就明確提出不許許百順再叫他「龜兒子」,這事實上是典型的改名和「過繼」。在老A,許三多又一次被命名為「完畢」,這次命名表明,他已經徹底認同了老A,故而完全不存在他離開的可能。

幾處「家」的視覺呈現,老家的房子是許三多要逃離和要堅守的,為此他不惜在父親兄長都已放棄的時候背上沉重的債務;七連的家是拼命掙來的,為此他留守到最後;老A的家是他離不開的,因為他的價值和意義判斷;五班的家才是他心靈的家園,那片荒蕪的草原和孤單的崗哨才是他內心的歸宿。出於他對自己作為「他者」的身份想像,他只有孤獨——任何時候都是如此。

所以我在前面說,編劇引入了現代主義敍事。五班駐地這一極富表現性的環境便是許三多孤獨的內心的外化。在整部影片的敍事中,許三多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一個一個離開,並且很多從此再不相見。這種痛苦——許三多認為守護他喜歡的人是意義所在——如此深沉。在五班他面對自己的內心,在七連他經歷了家的破碎,在老A他終於被接納,在自己老家終於找到了地位——強烈的互文性讓文本的力量變得無比強大。

4、人物的詮釋:個體和群像,軍事題材的超越

跟朋友聊天的時候笑稱這是一部《聖鬥士》一般的戲,費了大勁刻畫主角,真正深入人心的怕是那青銅五小強之外的十二黃金。在《士兵突擊》裏,由於主角猥瑣,主角的另一面惹人討厭(我說成才),樹立起來的形象,也就是那群華麗而高亢的男人,不幸全是配角。說起來那些人多麼的剽悍啊,比如吳哲,高智商到這個程度(李晨從《十七歲不哭》就開始演好學生,笑),更不提其他人了。然而把這部戲拿來跟《兄弟連》做比較,說塑造了一群中國軍人的形象云云,肯定是不對的。這部戲採用的是最傳統的第一人稱敍事,所謂單視角焦點透視,而非《兄弟連》那樣典型的「散點透視」,由此去寫「群像」是完全沒戲的。然而配角都被寫的如此出彩,觀眾認同機制導致許三多成為了一個RPG遊戲的主角,他不停地去找各種NPC,哈哈,再加上那些NPC們的形象本來就不錯,許三多帶著觀眾看人也只往好處看,你說這能不讓人盛讚麼。若是問怎麼寫群像,去翻翻當年的「三突出」原則指導下的影視和文學作品就好了。

《兄弟連》在寫戰爭中的人,它的野心在於歷史敍述而非情節,這種不可及的高度並非《士兵突擊》想去達到的。然而說《士兵突擊》好,是好在它超越了一般的軍事題材,很多內容都可推及人生的一些極深刻或隱秘的層面。這已經超越了軍事題材電視劇所習慣的內容和表達了。贊一句說《士兵突擊》代表了國產電視劇的希望也不為過。我以為,聯想到《兄弟連》是正常的,這兩部戲同沒有女人,同樣不唱高調(或者唱的很隱晦),同樣把視角放在普通人身上;然而只看《士兵突擊》,高調已經換作一種類似家族羅曼斯的東西,即鋼七連的精神傳承,所謂的普通一兵,最後也成了眾人仰慕的尖子。我相信許三多能做到,因為「阿甘」這個人物類型已經明白地告訴我們他會取得巨大的、令人無法相信的成功,這是YY,然而是符合觀眾心理的YY。YY小說在起點有巨大的市場,在電視劇裏怕也是同樣。我們可以用日常經驗評判許三多在加入老A之前的敍述合理性,然而對於特種兵,這是平常人無法經驗到的東西,然而夠酷,夠華麗。說到這裏,特種兵題材實際上類似於一種幻想/神話題材,然而在神話題材之外的那些日常敍述使我們忽略了它的這一特性。說回來,《士兵突擊》高於《狼牙》等一系列YY小說的地方就在於此。

5、視聽呈現:表達方式的類型化

作為一部國產電視劇,我們似乎不應該要求太多。看慣了電影,我個人對電視劇的要求其實沒有高,僅僅是「不水」和「不弱智」,這個要求其實頗高。《士兵突擊》高出這個水平線一大截,自然看得各種開心。然而正如本文開頭所述,問題還是一抓一把。16:9的畫幅我很喜歡,比較符合人眼的視野習慣。鏡頭調度上沒什麼太多可說的,十分規矩的電視劇路數。只撿我中意的說吧:全片最贊的一處調度是許三多得知家裏出事,回家的時候,許二和(這個名字夠二,名如其人……)帶他推開家裏門的那個升降調度鏡頭。完好的門和院牆,推開之後是殘垣斷壁,此時攝像機升起變成俯角。不僅指稱了這個家庭只保有形式上的完整,也表明許家的四位老爺們兒都在硬扛——外表堅強,內心,嗯嗯,就像那一攤廢墟一般。這一處對視角的選擇相當成功。

特殊的機位和攝法也不多。偶爾有些小環移和廣角的大全景別俯角鏡頭。前者用於調劑乏味的正反打鏡頭,後者則通常用於展示空曠和孤獨——尤其是訓練場。全片的跟移鏡頭看來都沒有上斯坦尼康,好在不多。

在場景設置上,室內戲較多,布光還是強調明度,不太注重表現性。場景作為人物內心的外化表現則運用的相當精妙,五班的荒原,一個人的鋼七連駐地,都是極富力量的場景。利用汽車燈做夜景外景的光源則是頗經濟且富有表現力的做法。

回歸到類型化的論述上,若是從戲劇的場面調度來看,部分場景甚至可以區分出上場門和下場門。演員的表演則大多脫不開話劇的套路。王寶強除外,其餘演員大多是經驗豐富的話劇演員。典型如張譯,第一集與許百順的對手戲很富表現力,然而話劇感過強是不得不抓的毛病。包括最為人稱道的最後一場戲,與許三多的告別,不論別的,單論臺詞方式,就能明白看出此君強悍的話劇功底。其他如張國強和范雷,那更是話劇腔。仔細區分一下演員的發音方式,這些人典型的胸腔共鳴是藏不住的,然而不細聽,是區分不出來那種軍人強調和話劇腔的區別的。不過好在他們能夠把話劇腔融合在軍人式語言的日常表述中,這一點上,張國強做的最好,那種話劇腔在他那裏完全變成了厚實和豪氣。

如果說的再難聽一些,其他一些演員還未達到話劇水準,停留在小品和情景喜劇水準。典型如左騰雲和劉天佐,前者分明是借用小品類型人物,後者則明白地是個炊事班的故事裏的「二」兵。李夢這個角色本身更靠近情景喜劇,曹海濤飾演的張參謀畫畫那一場戲簡直是令人髮指。細細數來,全片具有情景喜劇性質的段落並不少,典型如許三多初到五班的幾集,將固定的封閉空間和人物作為日常環境出現,不走向話劇怕是也只能走向情景喜劇。這必然與編劇自身的話劇經歷有關,此外,對觀眾接受心理的迎合也是重要因素。類型化的東西,觀眾接受成本低,容易暢銷。

6、行銷手段:又一部《瘋狂的石頭》?

答應了249要寫行銷分析,哈哈哈哈,看到貼吧有朋友說我是「未充分經歷中國娛樂業」,嗯,說的對,還在上學,我這個用詞和語調太明顯了吧……

《士兵突擊》的暢銷可以與《瘋狂的石頭》做個類比。這是一類由互聯網的熱議進而引發的傳統管道暢銷。互聯網時代尤其是web2.0時代被充分放大了的「飲水機效應」(可以理解為口頭傳播效應,強烈推薦《長尾理論》做補充閱讀。圖書可以考慮收一本,新浪ms有該書連載)是在豐饒經濟學背景下行銷的重要方略。儘管我們已經無法考證那些「瘋狂的石頭細節100處」之類的帖子究竟是出於網友的自發總結還是製片方的行銷行為,然而在唯結果論的評判標準下,使得《瘋狂的石頭》這一「翻拍」作品取得了如此大的轟動效應。若就一般的市場分析方法,一件產品的流行至少要具備傳播源、傳播管道和易感人群(願意買單的人),《瘋狂的石頭》瞄準了願意進電影院的白領——至少他們熱衷於互聯網和笑話,並且具有充分的購買力。印象中這部片子以300萬投資拿下5000萬票房(還是500萬拿下3000萬?忘了……),投資回報率遠高於其他國產電影,包括我們罵了許久的「中國式大片」。說回來,《瘋狂的石頭》另一個賣點在於它對「中國式大片」的反動。人們都已經看膩味了「章子怡+葉錦添+譚盾+張藝謀」及類似的豪華大片的時候,《瘋狂的石頭》選在恰當的時候上院線,並且利用網路口水戰擴大影響。其實平心而論,《瘋狂的石頭》比張藝謀的三部片,乃至「爛到家的」《無極》都差得那是相當遠,然而在網路暴力氾濫,尤其是「仇富心理「氾濫的時候,眾口一詞的過譽是在所難免。看來我說的又多了……回到《士兵突擊》,在電視臺未上映的時候先在網路熱炒,線民通過「非法下載」看美劇或電視劇的習慣形成了易感人群,傳播管道也非常暢通,又有《DA師》之類不靠譜的軍事片、氾濫的武俠片和言情片做參照,「飲水機效應」放大了《士兵突擊》的優點。並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士兵突擊》是一部典型的利用web2.0時代擴大影響力的片子。百度的貼吧有諸多劇組人員的參與,演員的博客也紛紛提供內幕資料。這種多對多的資訊發佈方式造成的巨大吸引力和影響力是顯而易見(總之我是被感動了),並且值得保持和推廣的。

轉頭去看中國電視劇的產業鏈。基本收入還是來自電視臺(尤其是地方台)的播出權費用和音像製品銷售。前者還算穩定,至少網路的回饋會提高電視臺的播出興趣;而後者則深受盜版的影響,所以《士兵突擊》搶先推出正版的思路是對的,不過效果難說,盜版商和互聯網非法下載是大腿,正版音像製品充其量算根指頭,一時半會兒鬥不過的。因為《士兵突擊》的粉絲再狂熱,也比不過超女的粉絲或者郭敬明的粉絲——我們都是有理性的嘛,買正版DVD,要麼是深愛這部戲,要麼是買增值服務,或者是追求超越網路版本的畫質。不知別人如何,我是出於最後一個理由,那套rmvb是在是不清晰啊……其實這也是未來電視劇推廣的一個方向,甚至製片方可以親自出面提供一套畫質稍差的網路下載版本,隨後培養網路人氣,並且反攻傳統管道。然而在中國,付費下載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還是寄希望核心受眾,寄希望於暢銷之後的長銷,數量的積累會帶來驚人的效應(再次推薦《長尾理論》)。在這之外,近些年影視相關圖書也進入了產業鏈。《士兵突擊》不知道,《亮劍》可是賣的相當地好。不過這個領域也只限於原著小說,通常圖文集和內部資料性質的圖書輕易沒人做。算一算還是成本控制的問題。雖說看目前的架勢,賣掉3萬本不是什麼難事,然而風險幾乎是一半一半的,尤其是圖文集通常還是高價書,所以……我們想想就好了。

最後在說說影片的受眾分析。看到很多報導說這是一部「風險很大的男人戲」,真是有趣。誰說非要加條愛情線了。男人戲怎麼了,男人戲一樣有生離死別哭作一團,也有「三角戀」(許三多-史今-561),哈哈哈,這麼著吧,下一段我用性別分析的角度來談談這個問題。重要的是兩點,第一,士兵突擊處理的是兩個非常深刻的、具有普遍性的命題:一個人如何面對生來就是的孤獨,和一個人如何面對生命中重要的人一個一個的走開。當我們看到許三多默默面對荒蕪的內心和試圖去守護他珍惜的人和事的時候,那種情感上的共鳴是相當強烈的。並且,這部戲有夢想(不得不說還是有點YY),能打(好多酷似CS的鏡頭啊),並且有愛。作為一部規矩的影視劇,有這些就夠了。受眾其實不用再分析了,自不必說廣大解放軍指戰員,普通的受眾就是每一個吃完飯之後坐在家裏的中年男人,他們會回憶起一些過去的日子,並且思考一些有關人生的事情;也是陪著他們看電視的中年女人,她們會試圖去理解男人;還有便是解不開軍隊情結的人們——他們在尋找自己的可能生活,並驚喜地發現了一些其他的,更深刻的東西。《兄弟連》在寫歷史,《亮劍》在寫一個真性情的土匪團長,而《士兵突擊》寫的是每個人內心的自卑、每個人生來的孤獨、每個人生命中的珍惜和每個人為實現夢想的努力。說到這裏我又激動了,交給老師的受眾分析其實不該這樣寫的,不過我情願把它寫成這樣。因為那些揭開內心隱秘情感的細膩表達,以及無法言說的共鳴和感動。

7、症候性閱讀:語言政治、性別分析和史詩建構

A、語言構成
《士兵突擊》很顯著的一個特徵是強化了方言的形態。許三多一家的河北方言是一個強化了的特徵,只是難為成才和561也要學這種方言。團長的四川話,史今和老魏偶爾一句半句的東北話,還有何紅濤的江蘇話(疑似,我確定不了),明顯的就這麼多了。當一個人確定用某種語言方式的時候,同時反映出他的本質身份、外表身份和想像的身份。這些身份或者是他刻意要隱藏,或者是刻意要強調(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是小布希的德州土腔,那是典型修飾過的公眾形象)。在語言形成的身份視覺呈現中,一些借用觀眾默認的地域想像以及隨之而來的人物性格想像的表達方式是相當重要的,不僅有助於減少對人物的理解障礙,同時也強化了規定情景的表述(典型如日本動畫中關西話的運用)。許三多的方言彰顯其「土包子」的本質,團長的方言則充分表現其直爽的性格。史今著急時候的東北話提示其身份,讓觀眾將對東北人的想像疊加在史今的形象之上——實際上觀眾心目中史今的性格有重要的一部分是來自這種由語言和身份指稱的想像。而提到地域政治則是來自成才,這個小夥兒刻意地將自己的口音隱藏在普通話之下(實際情況可能是他學習河北話,還並非典型的河北話比較困難,不提561……),心理一望而知。而高城則頂著一張典型的東北人面孔,附帶地也借用了身份想像帶來的便利。

而許三多的成熟有一個重要的標誌是他的普通話的養成。包括在最後面對父親和兄長的時候那種普通話和河北話的交織——交織在內心鬥爭和他的決定上。當他在心中最終下了決心,並真正擺脫了家庭的時候,他講的是普通話,而他剛剛回家,還被視為不爭氣的老三的時候,他講的是河北話——細細數來,很多細節都是很有趣的。

而從語言的風格來看,《士兵突擊》仍然貫徹了中國電視劇的傳統。主要是對粗口和某些不「和諧」的表達的控制。軍營裏這麼說話顯然是有問題的。文藝腔歸文藝腔,然而居然沒有什麼葷笑話,居然不罵娘……裁的是太乾淨了些。寫到這想起的是《兄弟連》裏面的語言風格,看著比較準確,然而事實上,據那些二戰老兵本人回憶說,當時他們雖然學著說粗口,不過確實沒有片子裏那麼多,而且當年好像還不流行說「F**k」……還好這部片子還不禁煙。從這一點來說,在真實性略打折扣的時候其實暗合了中國長期以來革命戰爭片的史詩化和英雄化敍述的傳統。

B、性別分析-耽美分析(略)
雲南台訪談的時候,邢佳棟說——許三多是我的情敵……如果說許三多把友情當愛情看也是可以的……
(其他省略。)

C、史詩敍述
從小人物寫大歷史,是我們熟悉的歷史題材敍事文本的進入套路。再小的人物和再瑣碎的事情,但凡不是架空,必然還是要涉及到歷史——如《小城之春》,當然請不要搬出《夢想照進現實》或者《等待戈多》。《士兵突擊》的歷史層面敍述在於解放軍的現代化建設,是我們喊了多年的四化之一,它提供了許多細節(當然刨去為了保密而進行的有意虛指和替換,甚至頗具後現代色彩的對遊戲的戲仿)來為我們書寫這一圖景。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電視劇和文本最大的區別在於電視劇試圖進行的昇華,也即史詩敍述的傾向。這是有意地強化某些視聽要素——典型如鋼七連神話般的歷史和傳承的儀式——注意這個儀式,當我們探討儀式對於人的意義的時候,我們自然地會將話題印向某些更加深刻的層面,然而當鋼七連被紅旗、無曲的連歌以及六字箴言抽離成符號的時候,當范吉利斯的音樂和前蘇聯《神聖的戰爭》合唱響起的時候,某些《士兵突擊》根本性的東西悄悄被置換為一種令人熱血沸騰的史詩敍述。這些東西並非真實的,當我們再度回溯到《士兵突擊》的話劇本質的時候,這種似乎被要求為影視作品注重還原生活的細節搖身一變為表現性的細節;從另一個方面,這套頗具表現性和虛擬性的符號系統似乎也暗合著中國軍隊和中國社會的某種狀況。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史詩敍述無論如何都不是影片要完成的主要任務。當大部分對主題的歸納集中在「成長」這個命題上的時候,我不知道249是該笑還是該哭。這確實是個成長故事,然而更重要的是人和環境以及自己心靈的關係。五班七連或者老A,對於許三多來都是變化的環境,他需要處理的不是成長而是自己,或者說是堅持,或者說是信仰。而說到史詩敍述,對於歷史的史詩,與對於一個人的心靈史同等重要。

2008年8月2日 星期六

韓少功:《士兵突擊》是一種世界觀的勝利

作者:韓少功張西 文章發於:南方網

文◎張西

韓少功: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長沙,現居海口市,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西望茅草地》等,中篇小說《爸爸爸》等,散文《完美的假定》等,長篇小說《馬橋詞典》等。另有譯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惶然錄》等。曾獲中國內地、臺灣、法國等多種文學獎項。

張西:1966年12月生於新疆,祖籍山東。現為北京社科院社會學所學者。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國家榮譽》、《愛別離》,長篇紀實《抗戰女性檔案》、《中國打拐大案實錄》、《西部禁毒調查報告》、《女警官手記》等,電視劇《阿明的故事》獲「飛天獎」二等獎。其中《國家榮譽》被人民網評為2003年度中國最有價值的二十本好小說之一;《國家榮譽》和《愛別離》被改編成長篇廣播連播後,均獲政府獎項。

康洪雷:1962年11月生於內蒙古呼和浩特,現為內蒙古電視臺電視劇中心導演。主要作品有: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青衣》、《有淚盡情流》、《民工》、《一針見血》、《士兵突擊》。

韓少功:導演康洪雷有骨頭,有頭腦,有心肝

一塊石頭投入池塘中,漣漪迅速向四周擴散,片刻就會消失。問題是,這塊石頭投下去,漣漪泛著漣漪,一圈圈向外擴展,很長時間沒有消失。為什麼會引發這種反常規的現象?什麼原因?誰有這麼大的能量?

當然是康洪雷丟下了那塊石頭。

為瞭解讀這個叫康洪雷的導演為什麼往池塘裏投石頭,這塊帶有魔力的石頭是怎麼釀成的,為了能準確理喻這個像天才一樣思考、像孩子一樣單純地做人做事的導演,我不斷地移動,從他的主創人員移動到他的兒時夥伴;從他的父輩移動到他的女兒;從他的大落移動到他的大起;從北京移動到九寨溝,繼而移動到海口。一路上我不停地尋找著,尋找衝突,尋找對話,尋找著被他征服的童稚和老嫗,尋找被他影響和未被他影響的人。

我找到了作家韓少功。康洪雷與韓少功原本無必然聯繫。原以為康洪雷的觸角不會延伸到作家群中,畢竟這類高端人物要比普通觀眾更惜愛時間。但是,康洪雷確實深入到了作家韓少功的心中。距離上次在北京見到韓少功已經一年有餘。我注意到他穿了毛衣還穿了淺色的夾克外套,兩隻手捂在口袋裏,似乎也不能使他溫暖。他稱自己正在感冒中。前些天,是這個冬天海口最冷的日子。

韓少功臉上仍是一貫的嚴肅,但只要談起他覺得有意思的話題,他的臉上便會輕易地綻放笑容,笑容裏有親切、睿智和犀利。無論如何,坐在我面前的韓少功還是彌漫著溫和敦厚的氣息,老農民的質樸是這位當代中國作家外形上的長期風格。

對《士兵突擊》的小資化解讀是最主流的解讀

沉浸到研究康洪雷的樂趣中的我,逢人便會問:「知道《士兵突擊》嗎?」當然對韓少功這種重量級人物,我問的時候略有些不好意思。韓少功剛點燃一支煙,笑咪咪地扔過來一個回答:「看過。不錯。」我有些驚訝,繼而是驚喜。
韓少功:一兩年前吧,當時很少有人知道《士兵突擊》。是一個朋友弄來的光碟,我看完後就到處宣傳。
張西:你是最早的「突迷」?
韓少功:對,最早的「突迷」,到處給人家做廣告。
張西:真不好意思,我是一個月前才看的。我覺得導演康洪雷的功力還可以。
韓少功:太可以了,豈止是可以!
張西:這位導演給你的感覺是怎樣的?
韓少功:我覺得他是一個重情義、心裏特溫暖的那種人。想想看,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多麼庸俗的時代呵,唯利是圖,虛情假意,勾心鬥角,大家一腦門子官司,很多人都喪失了感動的能力了。然而康洪雷敢於一個人跳出來挑戰,尋找和捍衛一種溫暖和聖潔的東西。網上有一篇評論說,《士兵突擊》是一種世界觀的勝利。我覺得這句話講在點子上。真是一種世界觀的勝利,人生觀的勝利。「不放棄」,就是對自己要狠一點,要克制,肯磨礪。「不拋棄」,就是對他人要承擔,要付出,要慈悲和忠誠。這其實是人生兩大主題,是核心價值觀,是直指人心的。有意思的是,現在好多「突迷」倒是把這些閃過去了,只是說如何「酷」呵,如何MAN呵,如何陽剛或者魅力呵,還說哪個角色適合當情人,哪個角色適合當兄弟。稍好一點的,也只是討論所謂「成功」之道,比如機靈一點還是遲鈍一點,哪個更容易成功。這就好比在問:為了占大便宜,人是不是也要吃點小虧?為了在股市上最終暴得大利,是應該炒長線還是應該炒短線?這都是對《士兵突擊》的小資化解讀,卻是最主流的解讀。

康洪雷在美學上也有一種大氣。整整一台和尚戲,一個女主角都沒有,搔首弄姿那些東西,軟塌塌的那些東西,他都不要。他在艱苦中發現美,在卑賤中發現美,在普通人的情感中發現美,總之,是在時尚美學不屑一顧的那些地方,找到震撼和感動,而且把片子拍得吸引人。戲做得很滿,人物很結實,一個是一個,但又行雲流水,十分質樸和自然。這裏有一種大眼界,有一種堂堂正氣和正大光明。以前,我挺瞧不起演藝界的,總覺得那裏的很多人一是沒骨頭,只能跟著時尚跑,看著人家玩武俠,我也跟著玩武俠,看著人家玩懷舊,我也跟著玩懷舊,人家玩痞子,我也跟著玩痞子,心裏只是把幾個賣點算計來算計去。二是沒腦子,比方一拍軍事片,就必拿《夏伯陽》、《巴頓將軍》或者《拯救大兵瑞恩》來改頭換面,八路軍好像都是西點軍校出來的,連打槍和中彈的動作都一一照搬。表現統帥更是讓人急,總是聖口一開,全體擁護,而且神機妙算百戰百勝,這還算什麼事?革命和戰爭真有這麼容易的話,阿狗阿貓不都能當統帥了?這種對歷史的想當然,實在太弱智。中國民眾中相當嚴重的歷史觀混亂和革命幼稚病,很大一部分就是這種作品培養出來的。

現在看來,中國演藝界還是有人。康洪雷就是一個,有骨頭,有腦子,更重要的是有心肝。當然,從更高的要求來看,他在片子裏營造的環境似乎過於溫暖,於是任何一個觀眾都可以提出這樣的疑問:我怎麼沒碰上這樣的好班長?這樣的好連長?如果我碰到的都是壞班長和壞連長,我怎麼辦?這就是說,康洪雷相當程度上折扣了現實的嚴峻和險惡,也在某種意義上減輕了英雄的壓力,回避了生活中更刺心的拷問。但康洪雷可能也沒辦法。電視是大眾藝術。大眾藝術呀,它確實不能那樣嚴峻和險惡,得考慮到主流觀眾的心理承受能力,得有一定的分寸,有時候得甜點多於苦藥。從這一點上,我對編劇和導演也能夠理解。
很多片子的價值觀不是曖昧就是空洞,甚至惡俗

張西:他的幾部作品都是這個基調,裏面都是好人。
韓少功:包括《激情燃燒的歲月》,片子裏幾乎都是好人,沒有什麼壞人。我當然不贊成把人黑白兩分。其實每個人都是很複雜的,有白也有黑,有時候是佛魔一念間。但表現英雄的片子容易把人性中黑的一面過濾掉,或者過濾得太多,其結果就是滿台君子,英雄頗有人緣,到處得到幫助,成長較為順利,而這是與觀眾們的現實有差距的。觀眾一旦從劇情回到現實環境中,就會說,哦,那都是編出來的,根本不會有那種事。包括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的一些片子,只要是面向大眾的,也都免不了這種不同程度的現實淨化和人性高調。在這一點上,文學相對小眾化一些,可以下刀子更狠。特別是20世紀的現代主義文學,擅長把最真實、最嚴酷的現實撕破了給你看。這種文學後來走火入魔,走過頭了,是另外的問題。但它在解剖現實和揭示人性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如果我們要表現更具有普遍意義的英雄,更經得起破壞和打擊的英雄,比方表現一個既沒遇到好班長、也沒遇到好連長的英雄,就不能不注意這些經驗。當然,我這是很高的期待,也許太高了。

張西:我在考慮他的世界觀形成的環境背景。他現在蒸蒸日上,一日千里地往前走,可是他開始的地方,譬如環境背景毀滅了多少人的夢想啊?
韓少功:他的這幾部片子,有一個大的思想背景,即「文革」結束以後,整個的意識形態風向大變,都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一點,不光中國這樣,全世界都這樣,道德傳統陷入崩潰,新的理想信仰又沒有建立起來。經濟學家不要講良心,哲學家不要講良心,科學家不要講良心,文藝家更不要講良心,一下子都成了時尚潮流。大家似乎都是價值中立,但機器人式的專業化,實際上是市場化和利益化,掩蓋了大家內心中的小九九,掩蓋了一種擺不上臺面的價值偏向。賣就是一切,票房就是一切,迎合大眾的發財夢和刺激欲就是一切,這哪是什麼價值中立?很多片子的價值觀不是曖昧,就是空洞,甚至惡俗。國外拍了那多麼軍事題材片子,其實乏善可陳。「動作片」麼,就是看看動作,看看場面,看看特技鏡頭。什麼《拯救大兵瑞恩》,什麼《兄弟連》,有什麼呀?能打動人的有幾個?大部分都是些現代雜技,玩得花哨,玩得火爆。整個影視藝術在衰落,國人完全不必把垃圾當寶貝。

我們這個時代確實需要一些一意孤行的人,認準了自己的理由,就往下走,就不回頭,像許三多說的:「做有意義的事情」,「好好活」。當然很多人會失敗,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而失敗,但畢竟有康洪雷這樣的成功者,有一小批越來越成熟的藝術家。我看了這幾年的一些影視作品,雖然看的很有限,但從《亮劍》、《暗算》、《白求恩》,還有《血色浪漫》等等來看,我覺得看到了一點希望。這些作品都可能在觀眾那裏被小資化解讀,但有人說《士兵突擊》是一種世界觀的勝利。這樣的觀眾也還是有的。

張西:我粗略統計了一下,百度《士兵突擊》貼吧裏,280多萬人次跟帖,點擊率在3000多萬,一年的時間,這個景象是不是很壯觀?
韓少功:我女兒在美國留學,她說很多留學生也都感到震撼,「鋼七連」一度變成他們一個流行的口號。
張西:是那句「不放棄,不拋棄」?
韓少功:對。這六個字概括得很好,很有中國味。
給《士兵突擊》評獎,西方的老百姓可能都不會答應
張西:我在網上看到的言論,好像很少有負面影響的。
韓少功:當然也有激烈反對的。有些立場屬於極端自由主義的知識份子,感情上不大能接受這種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不大能接受紀律、責任、奉獻、利他這一類觀念,覺得這一套特別土,特別舊,特別違反人性。這裏有意識形態的背景,有全球冷戰記憶的原因。人性當然很重要,人權當然很重要,但社會規範和個人選擇不是一回事,立法和藝術更不是一回事。為什麼大家都歌頌母親?因為母親大多是犧牲自己權利的。為什麼人們會崇敬基督,因為基督是最樂於放棄自己權利的。這裏面沒有人性嗎?其實有更大的人性。自由主義強調個人權利,這沒有錯。但如果責任不能平衡和超越權利,導致人人都斤斤計較自己的這權那權,英雄就不會有了,藝術也不會有了。從更寬廣的角度來看,到了這一步,人類的整體人權反而會受到傷害。

全球知識界主流還缺乏這種眼光。聽說《士兵突擊》被送去參評美國的什麼電視獎。我看不會有戲,也犯不著。光是「共軍」的帽徽領章,就會讓一些西方專家心裏反感的。美國軍隊曾無敵於天下,只在朝鮮和越南吃過「共軍」的虧,這個心結一時半會解不開。給這個片子評獎,西方的老百姓可能都不會答應。冷戰情緒可能還需要一兩代人的時間才能真正化解。

張西:《士兵突擊》引發了2007年的一種精神現象。就憑這點,稱康洪雷為平民英雄也不為過吧?
韓少功:敢死隊員。他算一個,舞蹈界的楊麗萍算一個,文藝界還能算出幾個或者十幾個,我覺得都稱得上英雄。
張西:我準備寫一本介紹他的書。
韓少功:這個人值得一寫。我對他充滿了好奇。像我這種年齡的人,經過了「文革」,經過了市場經濟,容易產生一些共同的體會。我注意到他很年輕,與我整整差了十來歲。他的價值觀是怎樣形成的,我有點好奇。

張西:我真希望他聽了你這句話能驕傲自得,他太有資格了。
韓少功:《激情燃燒的歲月》和《士兵突擊》這兩個劇已經劃時代了。如果這不是偶然的成功,這個導演應該有感受、思想、藝術經驗的可貴積累。你現在回想以前那些電視劇,哎呀,一些什麼爛片,亂七八糟,都提不起來的。小男人,小女人,花拳繡腿,跟這兩部片子能比嗎?

張西:從某種意義上說,康洪雷是這個時代導演界的終結者,又是開啟者。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意識形態宣傳多麼盲目
韓少功:《激情燃燒的歲月》在很長時間裏一直被擠兌,差一點出不來。
張西:它是在播第三遍第四遍的時候,才自下而上地,從民間火起來的,開始連中央台都上不了。《士兵突擊》也是如此,慢火。
韓少功:上面有些文化官僚呀,你別看他們也要搞點政治形象工程,其實他們內心已經很冷漠,很陰暗,很勢利,成天就是想著怎麼混權混勢混錢,對真正美好的情感不敏感,甚至已經完全絕緣。搞那些花團綿簇、流光溢彩、大把燒錢的概念化和公式化,他們懂。搞真正動人的藝術,他們不懂。非但不懂,他們可能還有心理障礙,因為自己的內在精神與生活方式已經惡俗不堪。還有些人,文化素質太低,不知道怎麼做宣傳教化,既不知道古今中外的歷史經驗,也不明白社會現實到底是怎麼回事。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意識形態宣傳一直是多麼盲目呵,有些人做過了多少蠢事和壞事!而像《激情燃燒的歲月》、《士兵突擊》這些有益於世道人心的作品,得到的支援往往太少。

張西:這的確是個攏聚民心提升民族感情的契機,我以為聰明些的官員應該珍惜《士兵突擊》創下的正面影響,這個感情基礎來得很不容易。
韓少功:他們不一定珍惜。很多官員內心深處未必喜歡《士兵突擊》。因為這個作品是有挑戰性的,與那些官員的生活方式是相衝突的。他們喜歡那些靡靡之音,怎麼可能接受這種堂堂正氣的東西?
張西:「突迷」當中,官員的比例的確不大,相比之下,女知識份子女才子們更熱衷其中。
韓少功:我閉著眼睛想像一下,官員中能喜歡《士兵突擊》的,我估計就是20%。知識份子喜歡這個作品的,大概也是這個比例。當然,不喜歡可能有別的原因,見仁見智麼,應該允許。我不想把話說得太死。

中國人都是人精,都是裏手行家,一看權謀戲就會心

張西:我注意到一個現象,官員們更喜歡看和王申怎麼玩皇上,看朝廷裏的鬥爭和政治。
韓少功:老百姓也喜歡呵。中國人不管在朝還是在野,都習慣這一類政治結構,富有這一方面的經驗,每個人都是人精,都是裏手行家,一看權謀戲就會心。
張西:您怎樣區別一個導演和一個好導演之間的差距?
韓少功:每個時代的好導演,在每個時代他都有建設性的東西,是吧?他不光是有殺傷力和破壞力,還得有建設性,不光是要有藝術的創造,在藝術史上添加新的語言、手段、風格、境界,還得有益於世道人心。尤其在我們這個時代,原有的精神傳統力所不支,現在是一片精神廢墟,需要一種很艱難的、重新開始的建設。從事大眾藝術的人尤其要有所承擔。導演與作家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比如說到王朔,他是一個有時代標誌意義的作家。他的殺傷力很強,他可以搞笑,顛覆,反諷,這些都是他的強項。但他的缺點是只破不立,缺少建設性。比如前不久他推崇的一個片子《與青春有關的日子》,表現一幫大院頑主,表現得活靈活現。但頑主的弱點就是缺乏可持續性。你少年時可以是頑主,但你怎麼處理你的將來?怎麼就業?怎麼成家?怎麼對待孩子?靠耍貧嘴可以解決人生所有的難題嗎?這個片子到最後,男一號還活得不錯,不過是有三個女人死心塌地地給他送錢,一個是女軍官,一個是女商人,一個是三陪女,都是永遠寵著他的。這就有點白日夢的味道了,有點自戀到自欺的味道了。這是現實主義?或者是浪漫主義?在另一方面,一個片子就是從頭「貧」到尾,男女老少無人不「貧」,是不是也有藝術上的單調和重複?

張西:好像是葉京執導的片子,我有印象。他拍過《夢開始的地方》還不錯。
韓少功:王朔和葉京都很有才華,但藝術是這樣,你要做大,你就不能光走偏鋒,不能滿足于當單項冠軍。中國有些好演員,也是很有才華,不知何時一跟風,就都變成油嘴滑舌擠眉弄眼的那種,真是很可惜。就算你是個喜劇演員,你看看卓別林,他可不光是搞笑。他其實總是笑中有淚,笑中有大事情和大道理,晚期的那個《舞臺生涯》吧,我不能準確記往那個片名,完全是經典的悲劇。他的藝術是很豐富的,很厚重的,有很多層面的。
張西:挺悲哀的。現在許多演員耍貧嘴快形成一種惡習,缺少職業精神,我總覺得無論演員還是導演都應該有一種俠氣。
韓少功:真正的大俠是很文雅的,沉靜的,是忠誠和慈悲的。只有那種打手,下三濫的打手,才會四處惹禍,四處挑釁,僅僅以打砸搶為樂子。
張西:真正的大俠有內在的精神,有高度。
韓少功:他絕不會輕易出手。

這人是條漢子

張西:真高興你喜歡《士兵突擊》,我覺得它比《激情燃燒的歲月》又寬泛了,受眾群擴展了,對當代人的世界觀更有衝擊力了。
韓少功:《激情燃燒的歲月》還依稀有一些依託和借鑒,比如石光榮身上有夏伯陽和巴頓的影子,但《士兵突擊》原創性似乎更強。許三多在藝術史上是個新面孔。
張西:您看過康的《民工》沒有?很棒。但不知何故被禁播了。我猜測康洪雷拍得太投入太真實太有良知了,以至於心理脆弱和神經脆弱的人無法承受或直接面對現實。但我相信,總有一天,這部作品還會重見天日的,是金子就不會埋沒的嘛,對嗎?
韓少功:你幫我弄個碟來吧。
張西:我努力。另外我還向你推薦《青衣》,但那部戲受眾面窄了點。
韓少功:《青衣》怎麼樣啊?
張西:看了您就知道了。當然我更期待他的《我的團長,我的團》,那天康跟我說起這戲,足足三個小時沒挪地方,我的腰都快坐斷了。康洪雷現在又像當初拍「激情」和「士兵」時的狀態,亢奮不已,處於一種積極的、緊張的、縝密的臨戰狀態。
韓少功:這人是條漢子!

祝東力中青院講座:從《集結號》到《士兵突擊》——談核心價值觀

3月22日星期六晚七點,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西部之窗協會之邀,烏有之鄉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祝東力老師,做了一場題為「從《集結號》到《士兵突擊》——談核心價值觀」的講座。

3月22日恰好是臺灣省大選和公投的日子,而幾天前,在國際反華勢力支援下,發生了西藏暴亂,這些都是當前的熱點問題,也是中華民族生死攸關的大事。在這個時候談核心價值觀,好像有點不合時宜,但是祝老師認為核心價值觀是一個社會的準則,許多社會現象都可以通過核心價值觀的作用來解讀。並且如今的神州大地,不論是民間、學界還是官方,都不約而同的談起核心價值觀,這充分反映改革三十年後,共識破裂,物質主義、享樂主義盛行,各種社會問題凸顯。為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重構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

那麼什麼是價值觀?什麼是核心價值觀呢?價值觀是社會成員用來評價行為、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自己合意目標的準則。價值觀通過人們的行為取向及對事物的評價、態度反映出來,是世界觀的核心,是驅使人們行為的內部動力。它支配和調節一切社會行為,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而核心價值觀是在一個社會的價值觀體系中,處於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它代表著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徵,體現著價值體系的基本價值傾向,統率著其他處於從屬地位的價值觀念,是一種社會制度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則,是一種文化區別於另一種文化的基本價值觀念

祝老師認為核心價值觀從大類上來說可以簡單分為兩類,一類是為公的價值觀,在這種價值觀下,為了群體利益甚至個體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它的極端表現形式是共產主義。另一類是為私的價值觀,在這種價值觀下,為了個體的利益可以犧牲群體的利益,甚至個體為了當下的利益可以犧牲自己長遠的利益,吸毒可以算是它的一種極端表現形式。現今流行的詞——「爽」就是這種只考慮個體和當下的價值觀的反映。

祝老師認為核心價值觀和社會的變遷一樣,處在歷史的長週期中,會有低谷和高潮。接下來,祝老師回顧了最近一個歷史長週期中,中國社會核心價值觀的變遷。

康乾之後,中國的社會結構和經濟一路下滑,同時健康的核心價值觀也一路下滑,嘉慶就有「當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的說法。在鴉片戰爭中,為私的價值觀得到了集中體現。林則徐說,廣州軍隊都在走私鴉片,怎能不敗。魏源在《海國圖志》中寫到,英人來時,城中已空無一人,和炮的先進與否無關。鴉片戰爭的失敗,不是敗於武器的落後,而是敗於中國核心價值觀的衰落。人人都只會為自己考慮,這樣的軍隊,這樣的國家,如何不敗。

而直到1894—1895年間,一路下挫的核心價值觀才得到上揚。主因在於甲午戰爭中國敗於日本。屬於中華文化圈的日本,被當時的中國人稱為「蕞爾小國」;而日本自稱為「日出之國」,這是日本站在長安看自己,因為任何一個國家,從自身角度出發,「日出之國」永遠不是自己,只可能是自己的東方。西方入侵,中日同時於1860年代開始改革,但是,短短幾十年後,中國竟然敗給了日本。這給中國的優秀知識份子於莫大的刺激,在內憂外患之下,中國的核心價值觀開始轉向。像譚嗣同、唐才常、楊度等人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核心價值觀自從轉向後,在救亡圖存的使命下,一直處於上揚的過程。公車上書、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大革命、……無一不是為公的價值觀的體現。而抗日戰爭時期,核心價值觀高漲,這期間,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捨小家為大家,成為一種潮流。許多知識份子捨棄自己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優厚生活,到革命的聖地延安,到偏僻的山區,尋找理想和希望。

建國後,中國的核心價值觀繼續高漲,50—60年代,是一個鼎盛時期。由於中國的獨立和解放成為亞非拉人民的榜樣,被壓迫民族的領導人都在學習毛澤東,被壓迫民族都在學習中國,而國內建設一個新中國的熱情也在高漲,人民群眾都在不計個人利益的情況下努力工作。到了60年代中後期,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達到近現代歷史的最高峰,當時西方最優秀的知識份子都支持中國,都是毛的崇拜者,比如被稱為「二十世紀人類的良心」的薩特,福柯,德里達;在西方發達國家,還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支持中國,反對本國的不合理制度;日本有要推翻當時政府的赤軍,美國有要求民族獨立和平等的黑人解放運動。這些都是中國核心價值觀在在全球範圍內的體現。

伴隨著66年開始的文革,中國的核心價值觀由鼎盛向泡沫化發展,最終破碎。當時最大的問題是對人的思想成長的複雜性認識不夠,要求人人都大公無私,要求「狠鬥私字一閃念」。這對少數理想主義成分比較濃厚的人是可以做到,但是要求七八億人都要馬上做到,必然會出問題。核心價值觀破碎的標誌是林彪事件,伴隨著文革的結束核心價值觀徹底破碎。林彪,作為中國的副統帥,毛主席的接班人,毛主席的好學生,叛逃蘇聯,無異於一場政治上的八級地震。這引發了青年知識份子懷疑一切的思潮,北島就說過,「懷疑,應成為一切信仰的基礎」,他在詩《回答》中寫到「我不相信」。林彪事件導致作為中國革命最後階段的文革理想的破滅,甚至中國革命也成了說不清楚的東西,人們對國家,對領袖,對群體,都不再相信。而由於文革結束後和西方發達國家錯比,忽視新中國既缺乏工業基礎,也缺乏人才;忽視新中國發展出一套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為此目標,不得不壓低消費);忽視美蘇對中國的戰略包圍,只看到中國生活水準不如人,一無是處,更加重了對文革和中國革命的否定,也加強了對核心價值觀的消解

80年代,核心價值觀一路下挫,80年代初,青年潘曉發表文章《人生的路啊,為什麼越走越窄》,引發社會的廣泛討論,但是最終人們都選擇了為私的價值觀。到90年代,核心價值觀跌到谷底,直到90年代中後期才有所反彈。「跌到谷底」,正是各種社會現象突出的根本原因。比如說腐敗,制度並非核心原因;否則就無法解釋共產黨早期,地下黨在單線聯繫,甚至是多年不聯繫的情況下,在險惡的環境下,還能盡心盡力,摸索著幹革命,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

理清了歷史長週期中核心價值觀的變遷,許多現象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比如說現在的文化遺產熱。一個群體只有在失去或缺少未來時,才會去尋找過去。人都是以現在為支點,當人人都只注重個體的當下的利益時,未來必然會被看輕,而現在中國處於全球體系的相對週邊位置,個體壓力必然比較大,未來也不確定,這個時候只會把情感寄託給過去。而北京老城牆被拆一事,一直成為指責共產黨的一個依據。當時梁思成建議在北京老城西邊再建一個新城,被否決了。這當然有財政上的考慮,同時,也是價值觀的反映,那個時候朝氣蓬勃,對未來充滿了雄心,自然對老物件不會有特別的感覺。

同樣的,在歷史長週期中看《集結號》和《士兵突擊》,就會看得比較清楚。

祝老師認為,最近的熱片——《集結號》和《色戒》,在價值觀上基本屬於一類。《色戒》贏得了官方、企業、媒體的一致叫好,在公映之前媒體就為其造勢,不同的意見基本發不出來。祝老師指出,《色戒》最大的問題在於用男女私情顛覆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這是為個體、為私的價值觀的體現,恰是九十年代以來的主流價值觀。這正是許多人,特別是精英,對《色戒》辯護的原因。

《集結號》則只有兄弟情,沒有中國革命、中國社會變革的意義。主創人員說,我們不討論這些。建國以來的最初十七年也同樣不談,但是一部這樣主題的電影,不可能不觸及,不可能不有所表露。在《集結號》中,解放戰爭是一場狗咬狗的戰爭,犧牲都是被迫的。可以說,超出私德的大的概念在該劇中都不存在。與電影相反,在1948年,每一位解放軍戰士都理解這場戰爭的意義。馮小剛感慨,以往電影反映當時的戰士爭當爆破手,「太假了,太假了」。這恰是其世界觀、人生觀的反映。

在這部電影中,破綻百出。比如,王寶強搬的演員和另一人對話:「仗打完,就回家」,「不回,要混出人樣來」。「混出人樣」恰是今天的價值觀。當時解放軍戰士的理想是「解放全中國,建設新中國」,這種觀念在當時,只可能是舊軍閥的價值觀,絕對不可能是鍛造了近二十年的共產黨軍隊的價值觀。「回家要把我爹的兩畝地贖回來」——這意味著這個解放軍戰士沒有聽說過土改。解放軍每佔領一個地區,必然要進行土改。1947年冬到1948年夏,解放軍還開展了一場新式整軍運動。這場運動的核心是訴苦和三整三查。「三查」就是查階級、查工作、查鬥志,。「三整」就是整頓組織、整頓思想、整頓作風。在這場運動中,當講到自己如何受壓迫時,解放軍戰士無一不痛哭流涕。在新式整軍運動以後,不可能會有穀子地他們連那樣的解放軍戰士存在。《集結號》集中反映了以馮小剛為代表的文化精英如何看待土改,如何看待中國的變革。這是由他們的階級本性所決定的。同樣地,在現在的軍事片中,党指揮槍的原則,社會主義的理念,共產主義的理想都看不到。現在的軍事片中,指導員(政委)都很無能、很猥瑣。《亮劍》中,李雲龍與其岳父、政委吃飯,聊到朝鮮戰爭,期間發生爭執,政委說「我們都是軍人,不懂政治」。這和共產黨的歷史也不符合,共產黨是一個政治集團,最初並不懂軍事,怎們能說一個政治集團的中高級幹部不懂政治呢?以上講的這些都是現在的價值觀在電影中的反映,並不是真實的歷史。

祝老師指出,《士兵突擊》拍得還不錯,但是被捧得太高,其中的問題被掩蓋了。在這部電影中,只看到個人奮鬥,它並不考慮為什麼人扛槍的問題。劇中最經典的話,「不拋棄,不放棄」,「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做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同樣的缺乏內涵。(老爺按:這兒顯然不對。)許三多在片裏是異類,在過去的解放軍中是異類,在現在的解放軍中同樣是異類。許三多代表的實際是農民工群體。中國處於全球產業鏈的低端,以出口為導向,生產的都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據官方的數位,農民工有1.2—1.5億。這在全球是最大的中國特色,一是人多,二是具有雙重身份。許三多的精神體現的正是這一群體自宋以來的小農經濟倫理

中國的人口,秦以前是3千萬上下;漢到宋,人口在3千萬—6千萬之間;而宋,突破1億,並且版圖被壓縮在黃淮以南。這就要求提高單產,要求必須極度的勤勞節儉。現在中國的發展靠的正是許三多所代表的人群。在現今中國,上層精英有著強烈的第一世界訴求,而現在同樣資源緊張,他們必然會對內殘酷,對外妥協,自然他們也不會考慮倫理,道德。在這種情況下,也正是許三多所代表的人群堅守著中國文化的底線

祝老師的講座思路清晰,方法嚴謹,視野開闊。獲得了在座同學的一致好評。在講座最後,祝老師還和同學們交流了個人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價值觀,同時如何踐行它;祝老師還在歷史的長週期中回顧了台海問題和西藏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後果。

揭秘《集結號》還原真歷史——與一位38年的老戰士談《集結號》

《集結號》背後的歷史真相是什麼?  
《集結號》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  
我們應該向老革命家學習什麼?  
歷史的親歷者為我們講述真正的歷史

講述者: 老解放軍戰士 曾是我黨我軍高級軍事人員,有著光榮而輝煌的革命生涯
地點:實驗樓B123
時間:週三(6月4日)14:40—17:00
南京農業大學齊民學社 主辦

  由馮小剛執導的電影《集結號》自首映以來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各大報紙報刊對其也是褒聲一片,然而在網路上卻引起了巨大的爭議。有人贊其代表了人性的回歸,有人卻說其不合史實,扭曲和詆毀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輝形象。為了瞭解當時真實的歷史場景,引導當代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與價值觀,繼承並發揚我黨我軍艱苦奮鬥、堅強不屈的優良傳統,我們特地採訪了當時在魯西南作戰(電影中主戰場)的我新四軍「老虎團」團長之一、解放軍老戰士**同志。

  由於事先已經聯繫過,見面後相互介紹一下後**便直奔主題。**先從當時的歷史背景講起。1948年,已進入解放戰爭的第三個年頭,當時的局勢對我軍來講十分有利,戰略主動權以在我方。**的部隊在經歷馳名中外的蘇中「七戰七捷」後轉戰山東戰場,歷經魯南決戰、棗莊大捷、萊蕪戰役後,血戰孟良崮、轉戰魯西南,再到著名的淮海戰役,以我方65萬殲滅敵軍80萬,全殲黃百稻兵團、黃維兵團、杜聿明集團,取得了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巨大勝利。

  根據**的回憶,對照《集結號》中展示的鏡頭,稍作整理我們不難發現,這是馮小剛要的鏡頭,不是歷史的鏡頭,不是真實的鏡頭。其根據如下:

  一、當時我軍都是大兵團作戰,相互之間聯繫緊密,且當時局勢對我軍十分有利,不可能出現孤零零一個連作戰的情況;

  二、稍有戰爭常識的人都會知道,每個連隊都有炊事班十來個戰士,在當時局勢下戰爭不可能慘烈到連炊事班都打光了。而且影片中沒有營部、團部跑了,整個戰場就像憑空出現的一樣,只有交戰的雙方,沒有百姓、沒有政府,戰場上的屍體地方上不管、政府不管、組織上也不管,這在一個有良好群眾基礎的根據地怎麼可能呢?

  三、影片中的戰士最終被定為失蹤,這也是虛構的。當時我軍編制早已經完整,不僅連部設有文書,專門負責戰士人員資訊登記,都有花名冊,營部、團部也是有檔案存根的,而且每一個戰士軍服胸章後面都是寫有部隊番號、名字、發證時間的,怎麼可能什麼都沒有了呢?當然在像淮海戰役等大的戰役中,由於很多戰士是剛解放過來立即投入戰鬥,我們的衣物來不及發放,有時只有帽子是我們的,而衣服還是國民黨的,萬一犧牲時帽子打掉了,在打掃戰場時就會當成敵軍給埋掉了,由此可能帶來個別的失誤。但是像影片中一個連隊失蹤的現象是不可能出現的。

  四、過分強調戰爭的慘烈。戰場就是戰場,傷亡是不可避免的,慘像也是時有發生的。如果用來說明我軍作戰頑強、不怕犧牲的戰鬥作風上是有必要的,而影片中卻用來證明戰爭的毫無意義,否定正義戰爭與非正義戰爭之分,抹煞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正義性,試圖說明這場戰爭什麼都沒有帶來,帶來的只是傷亡和災難,則是違背歷史事實,有誤導觀眾之嫌。

  五、醜化我軍形象,炫耀敵軍的強大。我軍歷來主張官兵平等、軍民一家。在抗戰初段由於條件艱苦,常有部隊主動請戰,留下來打阻擊。但在48年大兵團作戰的情況下,利用一個連隊掩護大部隊撤退的情況是不可能的,因為一個連隊沒辦法完成阻擊任務。更不可能置全連戰士生死於不顧,這是嚴重違背組織原則的。另外,槍殺俘虜、發洋財、臨陣畏縮、破壞紀律(戰士用槍指著連長)等現象在我軍中也是有的,但只是幾個別的現象,而且組織上對此處置極為嚴厲。**的一位營長和通訊員就曾因貪污舊幣200塊而被槍斃。這種現象,特別是在戰場上,在任何一支軍隊中都是有發生的,而且我部隊中是極少的。我們絕大部分同志都是好的,而且我軍的政策也是深入人心的。而當時國民黨的軍隊已是十分腐敗,有例為證。在淮海戰役中,國民黨杜聿明集團「包圍圈」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奇景。只要天氣好,敵機會空投一點糧食和食品等東西。經常出現這樣一種鏡頭:第一個國民黨並搶著糧食扛著就跑,後面上來一個國民黨兵一槍把前面的兵打死之後,他又扛起米袋向回跑,再來一個又如前面一樣……這樣打了之後很快的,馬上出來一個班、一個排,對方也出了部隊。一次我見到雙方竟出動了連以上的部隊,用槍打、機槍掃……這樣經「戰鬥」之後,傷亡一大堆,就是為了搶幾包糧食。空投之後,白雪皚皚的機場上,就躺下了不少死屍。一些俘虜過來之後還講,當官的叫他們搶到了糧食還要他們高價賣出去給他賺錢。死到臨頭還如此腐敗,國民黨此時的情形就可想而知了。(摘自**的自傳《征塵歲月》)。另外,眾所周知,坦克最怕火燒,一旦引燃了油庫就有爆炸的危險。影片中卻出現這樣的鏡頭,敵軍的坦克著火了仍在向前衝鋒,這不僅在國民黨的軍隊中是見不到的,就是二戰中德蘇美的軍隊也是辦不到。馮導將我軍中極個別的負面現象集中在一起,對蔣家部隊高歌頌揚、對其種種腐敗劣跡卻視而不見,其宣揚什麼、表達什麼可謂一目了然。

  六、影片中出現了很多背景的錯誤,例舉如下:① 我軍軍史上從沒有過「集結號」這個號名 ② 我軍作戰史上沒有發生過汶河戰役 ③ 作戰部隊序列搞錯了,當時劉鄧的中原野戰軍(二野)沒有到山東汶河地區來,這裏是是華中野戰軍(三野)作戰地區。而影片中卻講是中原野戰軍第二師一三九團九連,可見是錯誤的。

  《集結號》這部影片絕不像某些人所謂的那樣是對解放軍真實作戰實事的反映,是人性的回歸,在一定程度上它真正吹響的是否定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集結號!它不去討論當時的時代背景,不去描述中國人民所受的壓迫與剝削,不去查清究竟是誰要打這場戰爭,不去分辨敵我,反而通過戰爭場面的慘烈和巨大的傷亡來證明戰爭都是要不得,只能帶來傷亡和災難,否定正義戰爭與非正義戰爭之分,抹煞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正義性,詆毀我軍光輝形象、歪曲歷史事實。這部影片在對那段歷史不熟悉的人群特別是青少年群體中影響很大,我們應當毫不猶豫地展現出真實的歷史事實,維護並繼承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

王輔一少將:《集結號》的硬傷

作者:王輔一(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原百科部部長、研究員王輔一少將,在今天的南京《金陵晚報》上發表文章,炮轟《集結號》的真實性。)
轉載自金陵晚報

  年度軍事題材大片《集結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精神上說,影片表現出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解放軍指戰員以局部服從整體、以小的犧牲換取大部隊勝利轉移的高貴品質,是應值得肯定的。但也有一些細節與歷史真實經不起推敲。

一是軍事背景不符。
在殘酷的戰爭中裝備處於劣勢的解放軍,主要是靠協同動作、集體力量來取得勝利。穀子地連執行阻擊任務,他們的上級肯定會非常關注,給予火力支持或派部隊打擊敵側翼以減輕壓力的;九連阻敵多日、傷亡三分之一或以上時,上級會派其他連隊去接替,絕不可能讓九連打得剩下連長一人。至於上級忘記吹集結號,更是不可能發生的,九連也會想方設法與上級聯繫的,把一個連隊丟了不過問,是軍隊指揮原則所不許可的,是不可能發生的。說犧牲的戰士無法查清,那也不真實。其實軍隊有軍務、組織部門,戰爭年代對所屬幹部戰士都建立了詳細的檔案,如籍貫、父母、妻子姓名都有詳細記錄。連長指導導員的小本子上也會記得很清楚,萬一發生情況隨時聯繫。所以,穀子地離開組織,一個人到處尋查戰友的情況,在解放軍中是不可能發生的。

二是與淮海戰爭實際不符。
首先,解放軍進行淮海戰役時已掌握戰爭主動權,主要是進攻戰,而不是防禦戰。戰役開始後,中原野戰軍主力4個縱隊沿隴海鐵路從西面直逼徐州,接著攻佔宿縣,不存在阻擊的任務。在打黃維兵團時,中野部隊開始是邊阻擊邊向後退,將黃維兵團由蒙城誘至雙堆集地區,並無重要的阻擊任務,然後主要是圍殲,個別情況有阻擊任務,是「堵擊」而不是「阻擊」。因而在淮海戰役中,中原野戰軍沒有碰到像穀子地連所擔負的艱巨阻擊任務。其次,中原野戰軍在淮海戰役期間,除攻佔宿縣外,其餘均為農村作戰。1948年冬的淮北農村都是平房、草房,而集結號穀子地連的攻防作戰地區有三層樓房,像是有城市巷戰,與當年我看到的淮北的情況完全不符。再者,淮海戰役是以解放軍取得殲滅國民黨軍55萬餘人的勝利而結束。中野取得了很大勝利,作戰中傷亡難以避免,但絕不可能出現擔負阻擊的連隊打到只剩一人的地步。

三是一些細節不符。
編制原則是三三制,當時序列中沒有獨立二師,顯然139團是隨意編出來的;槍殺俘虜是紀律所不允許的,解放戰爭後期大批俘虜自願參加解放軍,連隊解放戰士比例很高,多的超過半數,更不可能發生槍殺俘虜的事情;軍事動作不規範,背包打法有錯,碉堡點燈更是暴露目標。
藝術作品必要的誇張是允許的,但要在許可的範圍之內,鑒於當今許多青少年通過看革命題材的影視作品來學習革命歷史的實際情況,革命題材的影響作品就應在真實性上多下功夫,藝術家要與史學工作者聯手,使藝術作品和革命歷史結合得更好。

《集結號》的卑劣與惡俗(作者:甘澤)

  當我滿懷期待地看過《集結號》之後,我的確進行了長達三天的感動。可是當我回到我父親家裏,一眼看到書架上整齊的一排《星火燎原》時,我心裏突然一陣發緊。難道是我錯了?還是我父親錯了?是那些老軍人錯了,還是一切都錯了?

  我從小生長在軍營。父親當了二十年的兵,我的童年中的八年就在軍營度過,童年的所有記憶都抹不去那身親切的國防綠。那時,我所在的八一小學也嚴格執行部隊作息制度,我是聽著號聲來判斷時間的。從小我就愛看軍隊的書籍。從部隊的條令到戰術戰役論文,從蘇聯元帥的《戰爭初期》到《核襲擊的防護》,甚至武器分解圖我都愛看。其中最愛看的還是《星火燎原》。

  那是一部足以作為解放軍的戰史的書,是無數參戰軍人,當然是倖存者的回憶錄合編而成的書。我看著那一個個的故事,腦海中想像著那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景,時而感動,時而悲痛,仿佛就看到那無數的烈士就站在我面前一樣。到一九八四年,軍隊在社會的影響下已經開始動搖,父親已經天天感慨兵越來越難帶時,上級秘密下了命令,炮兵團出一百人,上老山。

  開始他們團黨委最害怕的是,沒有人願意上怎麼辦,那畢竟是要死人的戰場。可是當命令一宣佈,一個星期裏,團裏收到三千七百份請戰書,其中有七百份血書,可是全團,只有一千三百人。父親感動了,原來定的思想工作的主題從勸人上戰場,變成了勸人不上,下次再上(當然是沒有下次的)。

  這就是我們的軍隊,中國人民解放軍。

  可是在《集結號》裏,我看到是另一個解放軍。那不是一支驍勇善戰、勇於犧牲的軍隊,不是一支以三萬殘兵而能在敵軍百萬之中從容來去的紅軍,也不是一支憑藉一人三發子彈而血戰八年,抗擊六十萬倭寇和一百五十萬偽軍的八路軍、新四軍。更不是在開戰之初一百二十萬對四百萬,而能在三年時間裏,以排山倒海之勢、席捲天下,追亡逐北,一戰而定中國命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為什麼?因為商業的利益讓他們利令智昏,因為人為的曲解使他們忘記本性。有人說不能拍內戰,可是我看過許多美國人拍的南北戰爭的片子,直到前年還有新片《葛底斯堡戰役》。有人說,內戰無正義。我不多說什麼,對這種人沒有什麼可說的,因為我老家就有過的事,解放前一戶農民,欠了地主的高利貸,被人家綁了打,嘴巴裏塞了大便,還要陪上全部的土地,變為佃農。在蔣介石統治下,中國的海關是英美共管,而中國無權過問。連本屬於中國的東北和琉球,都被美蘇瓜分。而在新中國,一千三百個不平等條約被毛主席廢除,一把把百年來的沉重枷鎖砸碎。這就是氣節,共產黨的氣節,真正的中國人的氣節。失去利益的美國人出兵朝鮮,被打敗了,從鴨綠江的到了漢城。死了三十萬人,但是再沒有人再敢動侵略中國的念頭。毛老人家憑的是什麼,不正是我們有一支不怕死的軍隊,有全國的老百姓的支持嗎?

  可是世事終於變了,曾經的勇於犧牲,不再被有理解,甚至遭到某些人的曲解。馮大導就是一個。他說那四十七個人是被迫去死的,甚至是被騙去死的。有人聽到了那個什麼號,可是連長沒有聽到,所以他內疚了十年。問題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107個號譜裏,根本沒有什麼集結號。更何況,國共兩軍戰術條令相似,吹號聯繫撤退,不是放開發讓敵人追擊嗎?馮導說他是軍營裏長大,我想他所在的大院可能級別不一樣,吹號都是單獨譜曲的吧。

  再說了,片子似乎是很人性的,其實卻是對中國軍人精神的一種曲解。當然,我說曲解已經給他面子了,其實我想說的是糟蹋。在那個年代的人,沒有人有馮導那麼多的想法。沒有人會認為讓他們去守住陣地而掩護全團是個陰謀,而只會認為這是一種光榮,是對他們的信任。那個團長根本不用費那麼多的口舌,只用說一句:「守住!」就行了。就像林彪對塔山阻擊部隊下的命令一樣,頂多再加上一句:「不惜一切代價!」因為那就是當時的解放軍。有這樣一個真實的例子,進攻一座縣城時,尖刀班一班十一個人只剩下了一個,可是敵人的碉堡還沒有炸掉,連長說:「二班上!」一班唯一活著的人堅決不答應,說:「連長,瞧不起我們一斑是嗎?我在,一班就在,堅決完成任務!」他上去了,沒有回來,可是敵人的碉堡也炸掉了。而在《星火燎原》中,還有一篇《攻不破的南坪集》(大概是這樣),裏面說到,黃維兵團要攻破南坪集,守衛的一個營已經戰至三十人,於是上級再調一個連,連長二話不說就上去了,連那三十個人都不願下來,一個兩眼被敵人毒氣熏瞎了的營教導員自願接受這個連長的指揮。最後,黃維兵團沒有攻破,轉為防守而最終覆滅。這才是我們身邊的這支軍隊,不要理由、不講價錢、只有——犧牲!而《集結號》,只能說——卑劣!

  第三,那片子中的怎麼看都不像是解放軍,雖然找了種種理由,還是不能得到我的認同。要知道,在那樣一個年代,沒有一個解放軍戰士,甚至是從敵軍剛剛「解放」過來的士兵願意讓那頂鋼盔遮住他的軍帽。有這樣一個故事,是為了說明鋼盔的重要的。說的是在東北遼沈戰役中的黑山阻擊戰時,一個新兵戴起了國民黨軍的鋼盔,排長說:「混蛋,國民黨的熊兵才戴那玩意。」後來一陣炮擊,陣地上只有那個新兵活著。雖然是要說明鋼盔的重要,卻也反映了當時我軍對鋼盔的普遍態度。而在《亮劍》中大家也看到了,在淮海戰役中,一個兵去解手,向旁邊的人要了個火,然後那人戴起鋼盔,這個戰士立馬意識到那是敵人。可是馮導也沒辦法,不戴鋼盔,老外是不接受的,要國際推廣,沒有點時髦玩意是不行的。人家看習慣了鋼盔,你沒有,不讓人笑話嗎?要是再沒有一點殺俘虜、尿褲子、踩地雷、狙擊手、兄弟情長、碎屍紛飛、長官的欺騙、女人的眼淚,還怎麼和人家的《拯救大兵瑞恩》、《兵臨城下》、《兄弟連》靠邊呢?可是,馮導不明白,他這輩子都不會明白,這支軍隊能和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打三兩次(抗美援朝、抗美援越)都不落下風,就是因為這是一支在西方看來絕對另類、絕對恐怖的軍隊,有鐵一般的意志、鐵一般的紀律、出生入死、一往無前的犧牲精神的軍隊。而在《集結號》所見的,只能說——惡俗!

  願所有烈士,在地下安息!願所有的倖存者,終老天年!不要被這種變態的、商業的曲解所干擾,畢竟,浩氣長存!英雄永在!
  甘澤
  2008年1月30日

集結號--社會文化的墮落

  一談起集結號,我所能想起的只是那精彩的戰爭場面而電影的靈魂卻是一片空白。

  我爺爺和我的父親都參加過戰爭,一位是紅軍時代的老兵,一位是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老兵。前天,當我和我父親坐下來看我下載的集結號時,才看了15分鐘我父親就憤怒的站了起來!他說馮小鋼簡直是在敗壞解放軍,首先,片頭上,在戰場上王寶強他們的人小組中了埋伏,但衛生員來搶救受傷士兵時,一個躺在地上的士兵大喊救命。我父親說解放軍中最讓人看不起的就是喊救命,沒有戰士會這樣喊,這是丟臉的事。我父親是39軍抽調去打越南的,他說在戰場上我們的戰士給敵人高機子彈擊中,背後炸出了碗口大的洞,可戰士愣是咬著牙直到犧牲,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普遍現象!!

  而我爺爺時代的軍人(也就是集結號裏的主人公們)比他們骨頭還要硬。如果有人敢在戰場上這麼喊那麼他就很難在抬起頭做人了。這是咱們中國軍人特有的硬骨頭,我不明白馮大導演一定要把美軍的軟弱按到我軍頭上還要美名其曰什麼人性。這簡直是對解放軍的侮辱!其次,馮大導演又學美國電影,讓王寶強的六人小組站在路中間搞所謂的搜索前進,還夾雜著手語。其實當過兵的人都知道那是最蠢的行為,打巷戰都是兩隊人馬貼著牆根向前快速衝擊,哪有什麼功夫打手語玩。我父親他們打諒山時,都是快速佔領樓房至高點,然後一片一片慢慢推進的,我不明白馮導為什麼要讓我軍站在大馬路中間等著敵人的子彈然後大喊救命!周圍的房屋不能先佔領嗎!不能在牆上打洞嗎!最讓我父親惱火的是,影片裏穀子地連長一口一個弟兄們的叫,這是國軍的叫法,咱們解放軍都是叫同志的,在我爺爺那個年代裏,是絕對沒有那麼叫的!我父親他們打仗那時候,私下裏兄弟,兄弟的叫,衝鋒前幹部也都是叫同志的,這是咱們人民解放軍的傳統,咱們是共產黨的部隊(現在很多人琢磨著軍隊國家化的陰謀,集結號裏的稱呼就是最好的寫照!!!)還有一個我很奇怪的就是國產戰爭片裏,每個戰士的臉都要塗的黑呼呼的,而我父親和我爺爺對此都很不滿意,為什麼要把我們的戰士搞的髒呼呼的。在戰場上幾個星期不洗澡是有的,衣服上都是土也是有的,但硝煙能把人臉給熏的跟黑炭一樣也太誇張了!到了片尾,士兵嚇的不敢打了,怕死了,這可能只有一直捧美國主子臭腳的馮大導演才能糊編出來。我可以負責的告訴馮大導演解放軍不是你所要美化的孬種!真正的解放軍是拼到底也要給戰友報仇!

  我爸他們打越南時,一開始大家都怕,誰也沒上過戰場,越南人的機槍可以壓著他們一個連不敢動,但當他們看到自己的戰友犧牲後,大家眼全紅了,起來就和越南人拼命。是!人都有怕死的一面,但為了戰友為了祖國,大家可以不要命的!現在很多人說那些都是高大全,都是虛東西,可這些戰鬥精神才是支撐一隻部隊英勇作戰的力量!國民黨兵就是因為沒有這種思想政治教育才被打的一敗塗地。最後我和我父親還是忍耐著把片子看完了,但很是失望。整部電影裏充斥著美國文化和西方的所謂人性,卻忽略了人民解放軍的根本----我們為誰而戰!我父親很喜歡士兵突擊,因為士兵突擊講的是解放軍的一種精神!

《集結號》:中產階級要支持軍隊──新華聲

  最近關於集結號,主流輿論是打捧場,但是數學這個知名網路批評家卻不斷發表批判文章。我採取支持數學的立場。特別在我和一位退役軍人交談之後,我更堅定地支持數學。據我所知,軍人極度厭惡這個電影,到了不能容忍的憤怒!為此我要指出,中產階級的人士,要瞭解這個問題所在,實際上這關係到支持軍隊的大局。
  我從兩個角度來說明這個大局。
  第一個角度,是從毛主席的觀點:叫做工人階級最有遠見,最富有犧牲精神。作為中產階級,要做到有遠見。在軍隊這個問題上,我們要知道軍隊是國家的根本。資產階級,大資本家,是可以有本錢不要軍隊的。大資產階級沒有國籍,或者已經擁有了美國國籍,他們可以隨時跑掉。中產階級賴以生活的還是自己的國家。老資產階級那套東西是以詆毀破壞軍隊為樂趣的。我們跟著他們去詆毀軍隊找樂子,實際上是自己找死。這點遠見沒有,中產階級還怎麼在社會上混?
  第二個角度,我們從美國看看,這個可是老資產階級的觀點,什麼都以美國為準。但是就是以美國為榜樣,美國的中產階級是最支持軍隊的。打伊拉克絕大多數人是支持的。現在不支持了,是因為子弟兵在那裏死得太冤枉,死得比鴻毛還輕,死得不得其所。所以反戰!越戰也是那樣。
  看看即便越戰,當年中產階級是反對的。時過境遷,現在中產階級支持軍隊,誰提越戰他們就跟誰急!當年反戰先鋒電影演員簡方達,這幾年就被中產階級唾駡,不敢再堅持反戰立場。
  中產階級支持軍隊,就是大是大非。
  作為曾經的軍人,數學對電影反映的思想非常敏感,軍人就是對詆毀軍隊最敏感。我和退役軍人交談,看到他們迫不及待要反擊的心。如果政府是關心戰士的,就應該下去瞭解一下士兵的反應。看看大家是不是反對這個電影。如果廣大軍人反對這個電影,那就要給軍人一個說法。這個不是小事。
  華南虎當初也當一回小事。省長說什麼照片真不真不重要,重要的是保護華南虎。錯!事實證明廣大群眾堅決不容許假照片蒙混過關。網路輿論堅持認為:你可以侮辱我的人格但我決不允許你侮辱我的智商!
  集結號也是一樣。軍人反應,在那種戰況敵人已經滲透隨時可能交火的情況下全連行軍不可能打著火把!巷戰不可能大聲交談!戰場上不可能隨便槍斃戰俘!等等,漏洞太多了。這些漏洞是對軍人智商的侮辱,電影裏的部隊成了一支煞筆部隊。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漏洞?據說影片的顧問是韓國人。難怪。朝鮮戰爭手下敗將居然來指導中國軍人的戰鬥。要知道朝鮮戰場上一個志願軍戰士可以俘虜韓國人一個連。韓國人在朝鮮戰場的表現比印度人可能還差。
  為什麼電影找韓國人作軍事顧問?為什麼不找中國經歷過解放戰爭的老軍人?我估計他可能找不到一個願意在這種詆毀軍隊電影裏做顧問的中國軍人。一個連放下去狙擊,居然是準備讓他們死戰到底,但是不告訴他們意圖,瞞著他們,還哄著說吹集結號讓他們撤離。這樣的團長,是中國的軍人嗎?有這樣的軍人嗎?電影看完了大家說"組織不可靠",軍人最氣就是這一條!
  關於這一點,讀書狼網友總結得十分正確,他就認為,看了《集結號》的感想,是為烈士們感到不值。或者再進一步,就是在說為共產黨賣命,不值
  如果一個軍隊是這樣對待士兵的,把他們當煞筆耍,那麼這個軍隊是不可能打勝仗的。還有說什麼戰士都是戰爭的犧牲品,這是什麼話?解放戰爭是軍人的光榮,或者說導演是站在那個立場上談這場戰爭的?
  作為中產階級我們怎麼來理解這場戰爭?在什麼立場上評價這場戰爭?這個關係到我們賴以生存的整個社會。他拍一部片子,哄著大夥去看,撈夠了票房,以後有什麼事他望美國一跑,軍人願不願意保家衛國他才不管呢。
  弄不好這部片子忽悠不到奧斯卡他們會拍朝鮮戰爭,把志願軍給詆毀詆毀,哄著洋人高興,忽悠個奧斯卡,他們幹得出來。

《集結號》之我見(一篇較中立的評價)

1:此片從立意和技術兩方面來綜合評價為中等作品。此評價是考慮到中國電影在全球之地位,以世界標準而非中國國內電影水準做為參照系。

2:立意方面,影片著意探討一個較為深刻的主題:同志,戰友之間的情感及對榮譽和肯定的追尋,從這點來看較之我國以前之大部分戰爭片來在主題及深度上有了一個明顯的提高。但仍未達到《戰爭啟示錄》《拯救大兵瑞恩》的高度。甚至未達到吳子牛的《晚鐘》的高度。《戰爭啟示錄》《拯救大兵瑞恩》和《晚鐘》在影片中所探討的戰爭對人性的揭示與塑造,戰爭中人們對生命,友誼,情感,信仰,宗教的提問無疑是戰爭片的終極提問。非常遺憾的是《集結號》並未達到這個高度。故我給予中等的評價。

3:從技術層面來看,整個影片的表演,攝影,服裝,道具等方面已經是國內的最高水準,尤其是特技特效方面不但對於國產片,就是放到整個世界範圍來看,也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准,但同樣遺憾的是,導演馮小剛的文學素養在此時給他的影片拖了後腿,主要是影片的結構出了很大的問題。前半部幾段緊密的視覺衝擊力極強的戰爭場面使觀眾從一開始就處在觀影的「高潮」階段並幾乎沒有喘氣的功夫。而影片的後半段則沒有一場戰爭場面,使影片在結構上呈現了明顯的「兩段式」結構,而後半段只有一場穀子地在團長墓前的激情戲,使整部影片在節奏上嚴重失衡,好像一位超級拳擊手在比賽中前幾個回合異常勇猛而後幾個回合突然乏力勉強完成了比賽,使觀者有洩氣的感覺,種結構的失衡可以說完全是編劇和導演在把握整部影片的能力上的問題。而非簡單的技術問題。在這點上比較《拯救大兵瑞恩》就可看出較為明顯的差距:《大兵》的戰爭場面中最動人心魄的兩場即「登陸」和「守橋」被安排在影片的開始和結尾兩處,而其他的戰鬥片段與其他情節交叉出現,節奏一張一弛,舒緊有度,節奏感極強,顯出導演極強的對整部影片的宏觀控制力。做到這一點無疑是需要很好的文學基礎的。故由此一點我把此片在技術上評為中等。又及,影片在幾位次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也顯倉促,不夠豐滿和立體,我甚至還沒完全弄清誰跟誰就都「犧牲」了。這也是由整部影片結構方面的問題造成的。如把整部影片以穀子地退伍回到故地為開始,以大閃回的方式讓穀子地邊追尋邊回憶使情節交叉推進,相信影片能夠更從容,更緊湊,節奏感就會出來了。

當然,對於馮小剛來說把電影拍成現在的水準已屬不易,再考慮到我國藝術環境的不良現狀就更得以鼓勵和喝彩為主了。

《集結號》被批評的幾個問題

問題一:槍械考證不足
*PPS-43衝鋒槍,雷鋒時代的東西,解放戰爭時沒有,太不專業了
*姜茂財那來的約翰M1941步槍,國共內戰雙方都沒使用過記錄。後來在韓戰有繳獲少量,你們導演是韓國人嗎?
*那種坦克型號叫M4A3E8中型坦克,國軍用的是美國人軍援過來的。同時此型號坦克正是朝鮮戰場上的美軍主力裝備。關於燃燒瓶的問題,M4坦克用的是汽油發動機,而燃燒瓶就是專克汽油機的!

問題二:情節、場景合理性不足
*軍人極度厭惡這個電影,到了不能容忍的憤怒:在那種戰況敵人已經滲透隨時可能交火的情況下全連行軍不可能打著火把!巷戰不可能大聲交談!戰場上不可能隨便槍斃戰俘!等等,漏洞太多了。這些漏洞是對軍人智商的侮辱,電影裏的部隊成了一支煞筆部隊。據說影片的顧問是韓國人。難怪。朝鮮戰爭手下敗將居然來指導中國人…
*舊窖口阻擊戰9連原有46人,加上新來的指導員應該是47人,此役過後僅連長一人倖存,而在影片最後的字幕交待裏卻說發現了47具屍體,那一具屍體是誰?是馮導嗎?
*雖然說電影理場景是布景,但是其中木碑那個場景實在是敗筆。一:中國沒有大規模立無墳木碑的習慣,二:這有點克隆大兵瑞恩裏場景……。
*如此弱智根本經不起推敲的影片居然有如此多的媒體捧場。一:打阻擊掩護主力轉移,只需告訴阻擊部隊堅守時間就行了,影片中也說了守四個小時,何須還等吹號再撤?如果覺得4個小時不夠,再寬一點5個小時或六個小時,無論如何也用不著多堅守十多個小時直到部隊打光為止。二:即使這個團長就那麼弱智,不知道直接告訴部下堅守時間,也只能派人到陣地通知,炮火連天,誰能聽得見號聲?(萊蕪戰役時,曾經有個連,為友鄰部隊贏得合圍敵人的時間而阻擊敵人,合圍成功後,上級連續派了四名通信員傳達了撤退命令)。三:假使大家都是什麼「順風耳」,聽得見號聲,敵人豈不也能聽見?你又如何能撤下下而不被敵人纏住?四:軍令如山、軍人以服從為天職,團長何須欺騙部下?直接命令部下堅守到大部隊安全轉移就行,部下敢不執行?這樣安排不是馮小剛弱智,而是馮小把觀眾當弱智了!
*《集結號》是給人民軍隊抹黑的影片。像這樣上級欺騙下級的軍隊、拿著命令當兒戲的軍隊、沒有信仰的軍隊,肯定是群烏合之眾,很難想像,怎麼打敗了優勢裝備的國民黨軍,更難想像這樣的軍隊在朝鮮戰場上,怎麼能與比自己的裝備優越的天壤之別的美軍(比伊拉克軍隊與美軍之差尤甚)打了個平手,就像一般人與拳王泰森打了個平手一樣。可以問一下抗美援朝還活著的老戰士(幸虧這樣的老戰士還在世不少),是什麼力量支持他為守住…
*說實話,片子拍的很一般。一是電影製作模仿美國戰爭片,且模仿的很粗俗和過分渲染戰爭恐怖;二是人物表演成分太重,過分情緒化的表演一看就是演戲;三是語言太流氣,穀子地從頭到尾說了十幾個「他媽的」,滿口的京痞腔;四是故事缺乏真實性和邏輯性,①部隊有「集結號」嗎?②真的有那只「九連」部隊嗎?③「九連」的47個兄弟都戰死了,怎麼穀子地卻逃生了?④面對團長的墓碑歇斯底里的發瘋有可…

問題三:主題選材
*英雄?放屁。你再勇,殺的也是中國人,殺得越多,罪越深。你這麼勇,被你殺的國軍難道就沒有兄弟?內戰中的所謂的英雄還是早點讓在歷史中消失吧,你殺的都是中國人,沒有好炫耀的。死的弟兄就讓他們長眠於窯場下吧,沒必要讓世人知道了。
*為什麼不拍萬家嶺張古山?不去拍衡陽保衛戰?不去拍淞滬戰場?不去拍抗日前線那些勇敢的中國人?我們需要重新吹響號角,集結全民族團結統一奮然進取的浩然正氣,這個時代更需要這些,我們已不忍看兄弟鬩牆內部相殘,我們要的是血脈一體的同仇敵愾,我們要的是激揚起開天闢地的士氣的集結號,去實現整個中國的全面崛起。

《集結號》:一部給中國軍人洗腦的電影(作者:鄂男在莞)

  昨天去看集結號了。前幾天一直被馮小剛那幫人高頻率得宣傳著,加之本人愛看此類題材電影,因此連為影片做宣傳的電視訪談我也看的下去。不過在魯豫有約的節目裏聽到馮小剛說咱們國家5、6、7十年代的戰爭題材電影太假,說人人都怕死,說那些電影宣傳的就是好戰,連在一旁的王中軍都趕緊幫著圓話。我心中暗想,壞了,別不會又是一部爛片吧。他的電影爛與我無關,頂多騙我一張電影票錢。我擔心的是今年剛出了部獲獎毛片--色戒,打開了文化界封堵嚴實的淫亂之門,緊接著這邊又出一部詆毀解放軍、污蔑歷史、腐蝕中國人價值觀的毒藥電影,這個口子再一開,我擔心一場毀滅中國人核心傳統和價值觀念的潮流會迅速席捲而來,各種各樣的毒藥電影會接踵而至。導演都抱著這種理念,能指望影片裏看到鼓舞精神、緬懷先烈的故事嗎?我非常懷疑。
  花了60元,坐定,期待著。
  一開影就是一個中野的老兵操著滿嘴的胡同味兒京腔在喊話,感覺怪怪的,似乎沒法把我身臨其境得帶入那個場景和年代。一通京腔說完就打呀,跟拯救大兵一個路數。但三分鐘不到我就想吐了,影片奧不對是鏡頭--晃得太厲害,看得我頭暈,身體不適讓我十分惱火。強行眯眼繼續觀看下去。不知道他這劇烈晃動鏡頭的拍攝手法是為了增加觀眾的緊張感還是斯皮爾伯格就是這麼拍的,可我記得拯救大兵不是這樣的,晃動部分只是一點點,恰到好處,不是象這樣從開打到結束都晃得人頭暈。戰爭片段諸多差勁之處按下不表,就當個人意見不能代表所有人看法。好在第一場戰鬥結束了,我緩了緩慢慢從頭暈中調整了過來。
  第二場戰鬥開始了,一看場景,大失所望。作為防守方,陣地不是在旁邊的山上,而是在山下的窪地,兩軍交戰旁邊的小山與之一點關係也沒有,很奇怪。馮小剛說他也當過兵,看來過去他那一段經歷是混過去的,連常識都不懂。
  第三場戰鬥放了幾炮就打完了,但我不明白的是穀子地是怎麼搞定那顆地雷的,影片到結束也沒有給出交代,讓人費解。可能導演不記得要對這事作出說明了。
  解放後,穀子地在一個木質瞭望塔上得知了找到原部隊的消息。那個瞭望塔又是建在風景如畫的山下,我不知道這個瞭望塔如果在現實中能起個什麼作用,承建單位是否會挨領導的臭駡。看來馮導演確實是腦子缺這根弦,對在什麼地形地理上適合幹什麼確實一點常識儲備都沒有。
  影片到此基本看完,--一點感覺也沒有,根本就沒有那幫托兒所說的那麼邪乎,反而看得我有點困和煩躁,覺得終於放完了。影院的燈一亮立刻一陣惱火襲上心頭,發現上當了。不止如此,就像興高采烈的來會餐,結果得了個臭雞蛋一樣──懊悔加頭暈。
  我現在才發現這幫搞電影的太會搞宣傳了,首映式上李冰冰留著眼淚紅著眼睛接受觀後感採訪,--太好看了,太了不起了,太感人了。我就是衝著她這份激動的評價才定下要去看一看的念頭的,本來自從看過夜宴之後我就基本將馮小剛電影列入不好看、不用看的行列,結果這回一衝動還是上當了。以前見過各種各樣的托兒,這回又見識了一回「影托」,真是防不勝防。
  如果說這部電影有什麼值得稱道之處,可能就是其所謂的後期效果製作了。但也沒法把這部電影挽救成好看的電影。先不說戰爭場面晃得我頭暈噁心,以此作為它有別於所有國內外戰爭影片的創新之處。但說戰爭場面裏的過程和內容,可以評價為打得一塌糊塗亂得像鍋粥--沒有清晰的段落、層次和缺乏「故事」。電影裏僅僅或完全是爆炸、死人,就是這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毫無玩味,看得我除了頭暈就是煩躁。
  任何一部講述過去的電影都得鋪墊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文特徵。好,就算拯救大兵一開頭也沒什麼鋪墊,算你沒錯。那既然是拍解放軍,就得反映出解放軍的文化氣質和特徵吧,否則和國民黨軍有什麼區別?我看到的是剝離了所有特徵的一群士兵雙方混戰一團。
  最讓我不能容忍的是一心要顛覆過去套路,一心想改革創新,一心向好萊塢大片和西式人權頂禮膜拜。被洗腦的馮小剛導演,敍說的是一群解放軍戰士有一半最後膽怯了,明明沒有吹集結號愣說吹了,想要逃跑。整個故事說白了就是批判上級不該給一幫士兵派一項這麼重並且要犧牲生命的任務,犧牲了又沒有給予烈士的名份。然後就是連長大罵已經成為烈士的團長不該為了掩護大部隊撤退而派他們這一部分人去犧牲。就是這樣,從人權的角度上講生存的權利人人平等,連長在團長的墳前撒潑大罵,說憑什麼為了大部隊活就要他們去死。對,沒錯,在西方就是這樣,美軍就可以放棄或者投降。可馮小剛忘了,他拍的是解放軍,解放軍過去和現在都不會吃美軍和他馮小剛後現代混淆是非的這一套。我不知道他這部混帳片子是怎麼被通過的,審批通過的廣電部和文化部的人是不是和馮小剛一樣腦子腐朽掉了。連解放軍都敢詆毀,是不是太忘乎所以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
  我不管你馮小剛怎麼胡說八道你總得講點道理注重點事實吧。以前我看過一個採訪,一個老兵說他們那時候如果誰說他怕死那就跟挖了祖墳一樣,他要跟你玩命。再則,解放軍紀律嚴明,沒有命令擅自撤退每個軍人都知道什麼後果,與其被槍斃還不如光榮戰死。何況解放軍的傳統就是不畏艱險英勇善戰,否則憑著劣勢裝備怎麼消滅國民黨八百萬軍隊,朝鮮戰爭那麼困難憑什麼就能打贏,憑的不就是有理想、艱苦奮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光榮傳統和作風嗎。如果把這剝離去還是解放軍嗎?還能創造那些輝煌的業績嗎?還是事實嗎?把解放軍描繪成怕死鬼和逃兵這不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嗎?
  撇開這部電影脫離民族特色的西式人權和泛自由化的思想和立意不說,「影托兒」們說太感人了,可我怎麼覺得從開始到最後我就從未感動過呢,哪怕一小會兒。他們說太好看了,說馮小剛是最會講故事的導演,我怎麼覺得整個電影空泛乏味、淩亂拼湊呢?我要說明一下,電影其實就像一部有影像的小說,其中的故事要有合理性、必然性,要有符合時代特徵的情節和起伏感,要有深刻的思想內核及其訴求。可是,被影托兒們標榜為了不起的集結號連一項都沒有做到或者做透。形式上流於模仿,與好萊塢大片和拯救大兵相比這部電影可以說簡直就不入流。所謂的感動,也僅是淺薄的依靠傷痕展露來博取同情。情節上拼湊,故事上平庸,可以肯定的說,這不是一部有思想深度和有精確闡述的電影。這部爛片也許挑不出太多的滑稽之處,不能說一塌糊塗,但至少是離所謂的感人和好看差的太遠。
  通過夜宴和集結號這兩部電影使我充分認識了這位馮導演的能力,除了他以前的娛樂題材我勸他以後最好不要再搞什麼創新了,這對他對投資人對觀眾都有好處。還有就是馮小剛他自己的價值觀和理念很多地方都拋錨了,都錯了,完全就不能站在一個正確的高度上。既然沒有高度沒有深度就不要非得跟自己較勁,免得再弄得高不成低不就,不倫不類的。要吃這碗飯就必須要嚴格要求自己,要加強學習,畢竟幹的是文化產業。沒有學問就沒有思想,沒有思想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就沒有水準,是吧,你還搞什麼搞啊?還有,以後回歸世俗題材就要多深入到民間去,不要再自以為是,不要再別人還沒怎麼著自己就把自己神話了,這樣連老本最後也吃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