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片從立意和技術兩方面來綜合評價為中等作品。此評價是考慮到中國電影在全球之地位,以世界標準而非中國國內電影水準做為參照系。
2:立意方面,影片著意探討一個較為深刻的主題:同志,戰友之間的情感及對榮譽和肯定的追尋,從這點來看較之我國以前之大部分戰爭片來在主題及深度上有了一個明顯的提高。但仍未達到《戰爭啟示錄》《拯救大兵瑞恩》的高度。甚至未達到吳子牛的《晚鐘》的高度。《戰爭啟示錄》《拯救大兵瑞恩》和《晚鐘》在影片中所探討的戰爭對人性的揭示與塑造,戰爭中人們對生命,友誼,情感,信仰,宗教的提問無疑是戰爭片的終極提問。非常遺憾的是《集結號》並未達到這個高度。故我給予中等的評價。
3:從技術層面來看,整個影片的表演,攝影,服裝,道具等方面已經是國內的最高水準,尤其是特技特效方面不但對於國產片,就是放到整個世界範圍來看,也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准,但同樣遺憾的是,導演馮小剛的文學素養在此時給他的影片拖了後腿,主要是影片的結構出了很大的問題。前半部幾段緊密的視覺衝擊力極強的戰爭場面使觀眾從一開始就處在觀影的「高潮」階段並幾乎沒有喘氣的功夫。而影片的後半段則沒有一場戰爭場面,使影片在結構上呈現了明顯的「兩段式」結構,而後半段只有一場穀子地在團長墓前的激情戲,使整部影片在節奏上嚴重失衡,好像一位超級拳擊手在比賽中前幾個回合異常勇猛而後幾個回合突然乏力勉強完成了比賽,使觀者有洩氣的感覺,種結構的失衡可以說完全是編劇和導演在把握整部影片的能力上的問題。而非簡單的技術問題。在這點上比較《拯救大兵瑞恩》就可看出較為明顯的差距:《大兵》的戰爭場面中最動人心魄的兩場即「登陸」和「守橋」被安排在影片的開始和結尾兩處,而其他的戰鬥片段與其他情節交叉出現,節奏一張一弛,舒緊有度,節奏感極強,顯出導演極強的對整部影片的宏觀控制力。做到這一點無疑是需要很好的文學基礎的。故由此一點我把此片在技術上評為中等。又及,影片在幾位次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也顯倉促,不夠豐滿和立體,我甚至還沒完全弄清誰跟誰就都「犧牲」了。這也是由整部影片結構方面的問題造成的。如把整部影片以穀子地退伍回到故地為開始,以大閃回的方式讓穀子地邊追尋邊回憶使情節交叉推進,相信影片能夠更從容,更緊湊,節奏感就會出來了。
當然,對於馮小剛來說把電影拍成現在的水準已屬不易,再考慮到我國藝術環境的不良現狀就更得以鼓勵和喝彩為主了。
2008年8月2日 星期六
《集結號》之我見(一篇較中立的評價)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