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8日 星期六

同仁堂

康熙皇帝得了一種怪病,宮中御醫把所有的名貴藥材都用遍了,就是不見病情好轉,他一怒之下停止了用藥。

這天,康熙獨自出宮微服夜遊,來到一條街上,發現有一個小藥鋪。此時,已是夜深人靜,小藥鋪裡卻燈火通明,還聽到那裡傳來琅琅的讀書聲。康熙心想,宮中御醫不過是一些庸才,沒有什麼真本事,真正的人才還是在民間。自古道:小藥鋪內有人參。我何不來這裡看看?於是,康熙便上前敲門。

進屋後,康熙見一個四十多歲的人正在燭光下夜讀,猜想,他一定是這小藥鋪的郎中了。郎中見有來客夜訪,便問:「閣下深夜造訪有何見教?」

康熙說:「深夜登門,多有冒昧。只因我得一怪病,渾身發癢,遍體起紅點子。不知是何原因?請了好多名醫,都沒有治好,先生能不能給看一看?」郎中說:「好,請你脫去上衣,讓我看一看。」

康熙脫去上衣,郎中只看了一眼便說:「閣下不必擔心,你得的不是什麼大病。只是你平日吃山珍海味太多了,再加上長期吃人參,火氣上攻,因此起了紅點子,以致發癢。」

康熙問:「此病能根治嗎?」郎中很肯定地說:「不難。只要用些藥就會好的。」說著,便伸手抱起木架子上的一個罐子,鋪開一個包袱,把罐子裡的藥全部倒出來,足有七八斤重。康熙不覺一愣,說:「先生,這麼多藥,我一次要吃多少才行?」

郎中笑道:「這是大黃,不是讓你吃的。你拿回家去,用這八斤大黃,煮水百斤,放入缸內,等水溫適中,便入缸洗浴,少則三次,多則五次,即可痊愈。」

康熙心想:宮中御醫那麼多奇方妙藥都不管事,莫非他這不值錢的大黃能治好我的病?郎中見康熙面有疑色,便笑著說:「閣下請放心,我決不會訛你錢財,這藥你先拿一用,治不好病,我分文不收。」康熙說:「好,若能治好我的病,定有重謝。」

康熙回到宮中,按郎中所囑,如法洗浴。果然,他下到浴缸中,就頓時覺得渾身清爽、舒服,妙不可言。連洗三遍之後,竟然全身不癢,再一細看,身上的紅點子一個也沒有了。康熙十分高興,第四天又微服來到小藥鋪。

郎中一見康熙面帶笑容便知他的病全好了,於是故意說:「閣下今天是送藥錢來的?」康熙說:「正是。先生,你說要多少錢?」郎中哈哈大笑:「見笑了,那天晚上見你半信半疑,我才故意說治不好病分文不收,如今病好了還是分文不收。見你氣宇非凡,只想跟你交個朋友罷了,請問,閣下尊姓大名?」康熙微微一笑:「學生姓黃,字天星,一介書生。」郎中一聽高興地說道:「我叫趙桂堂,也是一窮書生。父親立志讓我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可誰知天不遂人願,多次名落孫山,如今只好在京城開一個小藥鋪,一面行醫,一面攻讀,希望有朝一日能來個魚躍龍門。」

康熙說道:「趙兄,常言說,榜上無名,腳下有路。依你高超的醫術,我可以力薦你進宮擔任御醫,豈不是魚躍龍門了嗎?」趙桂堂笑了笑說:「你錯了。我以為,醫者應為普天下百姓著想,為他們排憂解難。進皇宮當御醫,儘管享盡榮華富貴,不能為天下老百姓治病,非我所願,醫有何益?」康熙一聽,不禁說:「趙兄的德才令我佩服之至。仁兄,請恕我直言,既然你屢考不中,何不安下心在醫道上大展前程?」

趙桂堂說:「我也是這麼想呀,只是行醫也非易事,我沒有這麼多的本錢,空有淩雲之志,也難有大的發展前程。老兄,你若日後發了大財,資助我一把,幫我建一座大藥堂,也算我沒有白給你看一次病。」康熙一聽毫不猶豫地說:「若真要建藥堂,叫什麼名字好呢?就叫同仁堂吧,你看這個名字怎麼樣?」趙桂堂見他當真,便笑著說:「剛才我是一句玩笑話,你莫當真。再說,建大藥堂需一大筆錢,誰知道你何時才能發大財呢?這是雲彩邊上的事,遠著哩。」康熙說:「眼下不妨試試。」

說著從桌子上拿起筆來,順手寫了一張字條,又蓋上印章,然後說:「趙兄,明天你到內務府衙門去一趟,那兒有我的一位朋友,說不定真能管事。」說完,告辭而去。
趙桂堂看著匆匆離去的黃先生,心想這還是個怪人呢。

第二天,趙桂堂忍不住好奇的拿著字條找到內務府衙門。遞上字條不一會兒,就出來一個太監,把趙桂堂領進門內,走過一所院子後,又來到一個大屋子前,太監打開屋門,朝裡一指說:「趙先生,這些夠不夠你的藥錢?」趙桂堂定眼一瞧,不由大吃一驚,只見滿屋子全是白花花的銀子。他一下子呆在那兒了,這時,只聽太監說:「趙先生,萬歲爺有旨,你給他看好了病,分文不收,他要送你一座同仁堂,你如願以償了吧。」

趙桂堂這才如夢初醒:原來自己並不介意要跟他交個朋友的黃兄,竟是當今皇上,真後悔當初自己的荒唐,怎麼一點兒也沒有察覺出來。果然,沒過幾天,一座大藥鋪拔地而起,取名「同仁堂」。趙桂堂搬進新居開業典禮之時,怎麼也沒想到康熙皇帝竟親自前來祝賀,慌得趙桂堂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是好。

康熙笑著說:「你莫要心慌意亂,你的藥錢我可是還上了,下次再看病,你仍得分文不收呀。」從此之後,北京城便有了一個很有名氣的「同仁堂」大藥房。

PS:北京的同仁堂現在還是有喔!!而且已經變成旅遊的購買中藥的地方……三年前去北京時就有去參觀過了,而且裝橫的很像台北故宮博物院一樣,進去後會有人帶你去參觀,並告訴同仁堂的歷史,參觀完畢後,就有免費把脈看診的服務,雖然是說免費看診,但是你如果在把脈後找出了毛病,師父就會寫處方叫你去櫃台取藥,這時候你就要小心了,因為會有人在旁邊一直跟著你,而且取的藥不是免費的,貴的會嚇死你,一付藥就要1千多塊人民幣,有一個七十多歲的阿公一次就買了4付,就5千多塊人民幣,我記得那時候的匯率是人民幣1元=台幣6~7元,我沒看過中醫,所以不知道看中醫是不是真是那麼貴,唯一慶幸的事,我去把脈時師父說我的脈像正常不需要抓藥,雖然藥材貴的離譜,但是那些把脈師父的功力也是滿厲害的,他可以從面相,舌頭,脈象,就可以知道你是那裡出了毛病,而且還跟醫院診斷出來是一樣的喔。

康熙真的是個以民為重的好皇帝....
真期待現在也能出現如此的領導人!

(網路轉寄郵件)

*圈圈學姐補充:

上次看數字週刊,他說同仁堂的傳人已經到台灣來了
(據說中間有個浪漫的主僕私奔故事,最浪漫的是密傳藥方被汙來台灣)
但是因為版權在大陸,(而且祖先當初用這樣的方式離開)
所以現在的傳人沒辦法用「同仁堂」這名號開中藥店。
(嘿,人家說做賊的喊抓賊,這和先註冊先贏是一樣的感覺吧)

大陸的同仁堂現在是國營,所以會坑錢=w="

據說大宅門就是同仁堂的故事。

*同仁堂簡史

舉世聞名的北京同仁堂樂家老藥鋪,過去它是樂氏家族“祖遺共有”世代經營的藥店,從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樂顯揚始創同仁堂藥室,至解放後1954年同仁堂公私合營,近300年來都是由樂氏家族為主要鋪東和經營者,並且始終掌握著同仁堂關鍵的製藥技術。
據樂氏宗譜記載,樂姓祖籍浙江寧波,其26世之樂良才於明朝永樂帝朱棣遷都之際,遷來北京。

樂良才為來京後樂氏宗族的始祖,原是一位走街串巷行醫賣藥的鈴醫,來京後仍操此業,其後世子孫一直繼承其鈴醫衣缽直到清初其第四世樂顯揚(號尊育)當上了清太醫院吏目才結束了祖傳鈴醫生涯,於康熙八年(1669年)始創同仁堂藥室。後世存在北京大柵欄同仁堂的一塊老匾成了這段歷史的見證,故立匾時的康熙八年(1669年)應為同仁堂肇始之時,樂顯揚為北京同仁堂肇始之祖。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樂顯揚逝世,由其子樂鳳鳴接續祖業,樂鳳鳴幼承家學精通醫藥,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北京前門外大柵欄街路南開設了同仁堂藥鋪。他刻意精求丸散膏丹及各類劑型配方,分門彙集成書,該書收載宮廷秘方、古方、家傳秘方、歷史驗方。並為同仁堂制做藥品建立起嚴格的工藝規範,自此以往,同仁堂制售的藥品對症服用,無不驗應,在社會各界迅速樹立起良好的信譽,自此同仁堂的聲譽大振,同時也得到皇室的信任。

北京同仁堂自創辦以來,不僅名盛於當時,而且歷數代而不衰,載譽達三百年之久。可說是藥業史上的一個奇跡,但到清朝末年幾經天災人禍和民國時期的多年戰亂使得市面蕭條,同仁堂的營業也日漸衰落,解放前夕同仁堂已陷入困境。

這一時期樂氏的同仁堂已改由樂氏四房共管。各房心志渙散,故家事鋪事紛亂已達極點,這時樂氏的經營人為樂松生,由他極力支撐著這一殘局,直到北京解放才給古老的同仁堂帶來了新生,在1954年公私合營運動中,樂松生帶頭向國家遞交了公私合營申請,從此同仁堂正式成為公私合營企業,樂松生被任同仁堂經理,在同仁堂史上樂松生一方面屬於樂家老鋪最後一代主管人,另一方面又是同仁堂公私合營到正式國營企業的首任經理,直到1968年逝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