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歷史
北大前身「京師大學堂」於1898年(光緒24年)12月創建,係「戊戌變法」的新措施,「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西並用,觀其會通」為其教育原則;紅樓緊鄰皇家聖地,但開辦不久帝制就覆滅。1912年5月正式更名為北京大學; 1927年被當時統治北京的奉系軍閥所取消,與北京的其他9所國立大學合併為「京師大學校」,國民政府曾改為中華大學、北平大學等名,因學生反對,於1929年8月恢復為北京大學。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北大與清華、南開大學南遷長沙、昆明,先後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戰勝利,1946年10月遷回北京,胡適出任校長(據說毛澤東(當時擔任北大圖書館小管理員)曾被胡適潑冷水,故其掌權後首批胡適,致胡先生在大陸可說是聲名狼藉,但近年季羨林先生訪台後對其有較客觀評價,也因而掀起大陸一陣胡適之熱)。1952年與燕京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和中國大學合併為新的北京大學,從沙灘遷西郊的燕園(燕大)。
1912年嚴復先生擔任首任校長,嚴先生所倡導的「信、達、雅」翻譯三原則,迄今仍是翻譯界所追求的最高境界。5年後蔡元培接任校長,他主張「思想自由、相容並包」,開起北大自由思想風氣,帶動學術繁榮。蔡元培先生是北大第一大功臣,當時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重要歷史人物都在該校任教;蔡元培的「器局大、識見遠」,甚至還聘請多次未考上北大、年僅24的梁漱溟先生教授哲學,也邀約主張蓄妻納妾、梳小辫子的辜鴻銘在北大授課。北大是「五四運動」的發祥地,「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多種社會思潮的策源地,同時也是中國共產思想的重要發源地,也是共產黨早期活動的重要基地。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北大有20個人文社會科學院系,232個各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其內大師雲集、群星璀璨,氣象恢宏,造就北大人文社會科學的思想根基及濃鬱的學術氛圍。
通選課是最具北大色彩的素質教育,其目的係在學生的專業學習之外,還能夠接受廣泛的通識教育,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北大各院系開設的通選課已經超過300門,包括「數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哲學與心理學」,「歷史與文化」,「語言學、文學與藝術」等五大類現代人所須具備的基本文化基礎。
北大的傳統,所有課程都對外開放,鼓勵學生跨學科專業選課,北大也很重視培養本科生的國際視野,設立許多國際交流項目提供學生出國,也同時讓世界一流大學的師生到北大,營造校園國際化的氛圍。此可從北大對於申請進入研究所就讀的學生,以極其嚴格的外語考試作為檢驗學生基本能力的標準可知。
一般而言,北大的本科生(大學部學生)最「牛氣(傲氣)」(幾乎是各省聯考的狀元),碩士次之、博士最差,最牛與最差指的是精神,並非學習成績;自從新文化運動名揚四海後,北大人最看重「獨立」與「自由」,據說「狂妄」、「怪誕」與「不羈」也受到無聲的鼓勵;在北大人的眼裏,有個性、有趣味、有教養,遠比有成就更值得羨慕。北大有一順口溜「一流學生出國,二流學生去外資企業、三流學生考研究所」,可見學生出國留學非常普遍;另研究生也有出國留學或長期研究訪問的機會,除了美國、歐洲和日本等地所提供的獎學金資助外,也有大陸官方的贊助。(註:大陸在吸引優秀人才方面很捨得投資,以某位在武漢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優秀台籍生,北大立即提供其兩年的博士後進修機會,此確實是有效的吸引優秀人才措施!)
然而「文化大革命」卻是北大揮之不去的陰影與不光彩,尤其是文革初期出現在北大的大字報,以及後來專事造謠生事、惡意毀謗的「梁效」(北大與清大兩校的簡稱)寫作班,與文革時期種種罄竹難書的惡行密不可分。在季羨林老先生的「牛棚雜憶」裡,所紀錄的就是文革時期的種種虐待與暴行,都發生在北大校園,也是北大的紅衛兵所做。
北大圖書館是世界上知名的圖書館,其館藏質與量均名列世界大學的前茅,館藏資料數量已達五百萬冊以上北。北大校內外可選擇的書店相當多,從規模龐大的海澱圖書城及中關村圖書城,到專業性相當強且規模不小的學術書店風入松、萬聖書園、第三波書店、光合作用書坊,以及北大校內的博雅堂、漢學書店、北大書店、萬知坊等。校內的書店規模較小,但提供親切的服務與較多折扣(通常是八折);校外書店則需購入一定金額以上才有九折。北大校園內宿舍區每個週末都有「文化市場」,允許書商設置臨時攤位售書,多以學術性的二手書和折扣新書為主,規模雖不若潘家園市場或琉璃廠中國書店或古籍書店,但可搜尋難找的絕版學術著作。
北大校園
舊北大俗稱紅樓,已改為五四紀念館,位於北京景山公園東側的沙灘馬神廟,在故宮後面、靠近北京美術館,以紅樓為中心的四週已建成文化公園。
現在的北大校園俗稱「燕園」,另還有昌平校區;燕園西門古色古香,呈現其悠久歷史與恢弘氣勢,若非門上懸著「北京大學」四字,一般人恐會以為走入皇家林園。正南門上高懸著魯迅設計的北大「校徽」,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世人所樂道之名言。東門最靠近清華大學與圓明園(其內的藝術村住著許多前衛的藝術家),王國維就是自沉於在園內的昆明湖,他給讀書人的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
「三角地」位於北大的中心地帶,是許多運動的起始地,又稱民主聖地,是從南面宿舍到教室或圖書館必經之地;三角地的標誌是有幾個大佈告欄,公學生張貼宣傳單、啟示或大字報、以及各式各樣的告示。
「一踏糊塗」是北大人戲稱的有名景點,北大校園內有好幾個湖,「未名湖」是最有名的,據說當年為其命名時,文人太多,眾口紛云難以決定,所以名「未名」;季羨林、金克木、鄧廣銘與張中行就是有名的「未名四老」,他們就住在未名湖後面的朗潤園,目前僅存季、張二老,季老的「牛棚雜憶」紀錄其在文革時期的辛酸往事。
未名湖是燕園風景中心,是一個個充滿靈性與魅力的景點,這裏小橋流水,鍾亭島閣,流水長廊,飛簷走扇。曾有文人將此處的景觀賦予人性,「鍾亭」像輕盈玲瓏的少女,「圖書館」則如大氣磅礴的青年,「博雅塔」似飽經風霜的老人,默默地站在湖畔,縱觀著風雲變幻,而那緊鎖的「塔門」就像老人緊閉的心扉,涵括人生的悠悠歲月……
北大校園
南面的大門
三角地旁的佈告欄
校區及校舍
嶄新的餐廳與其旁邊的老式校舍,形成強烈的對比
未名湖
湖畔與石碑
湖畔的翻尾石魚 翻尾石魚是圓明園的遺物,被八國聯軍掠奪,後重返置未名湖畔。
石舫是清代乾隆朝寵臣和珅淑春園的遺物,現僅存石舫基座
博雅塔
博雅塔的由來係燕大為解決校內師生的生活用水,於1924年在現在的水塔附近打了一口深164尺之深井,其水源豐沛,需再建一座水塔以提供全校用水。因此有人提議,可在燕園的古典建築群中建一座古塔式的水樓,以與未名湖畔的風景協調。這個建議在當時引起頗多爭議,因為在中國古代古塔多建於寺廟內;經校方徵得社會名流的贊同後,才決定建立塔式水樓。時過境遷,當時一個頗有爭議的建議,卻成就了北大校園裡永恆的經典。水塔的設計參照通州的燃燈塔,水塔塔級13、高37米(比燃燈塔小)、中空有螺旋梯直通塔頂,除基座外全是鋼筋水泥建築。據說當時的施工單位因估價不準致虧損而倒閉,終三易其手。這座水塔主要由當時燕大哲學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所捐資興建,所以依慣例以捐款人的姓氏命名為「博雅塔」。
博雅塔遠眺
博雅塔近觀
北大校園一角的「北大禮品屋」,裡面賣衣服、文具用品、筆記本等紀念品;還有一間小小的書局。在未名湖畔,還有個販賣北京大學紀念品的攤販。
北大集中的開水房
不在宿舍內的學生浴室
星期六在宿舍區旁邊的校園內有商店街和市集,包含民生用品、衣服、食品水果、行動電話及預付卡等,其中最大的區域就是書籍專區的週末文化廣場。
2008年10月9日 星期四
北京大學簡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