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
北京的國子監位於北京安定門內成賢街孔廟的西側。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為官府培養後備人才的最高學府,始建於元代大德十年(西元1306年),按照「左廟右學」的傳統規制,國子監與孔廟相毗鄰。古代中國的中央學府,為官學體系的最高學府,都是「國學」,虞之上庠,夏之東序,殷之瞽宗,周之辟雍,漢後之太學,隋後之國子監。
其實「國子監」,是中國隋代以後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在隋朝以前叫「太學」,隋朝以後才改叫「國子監」。
太學是中國古代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太學之名始於漢代。太學作為漢後國學,與之前的國學不同的是確立儒學為正統學問。西漢在長安設太學,東漢、西晉在洛陽設太學,東晉在南京設太學。在晉代,另設專供公卿大夫子弟學習的國子學,與太學分立,國子祭酒統一掌領國子學、太學。隋代改為國子監。
隋以後各朝都在京師長安、洛陽、開封、南京等設國子監。明朝時在南京、北京兩京設國子監。
明代的南京國子監位於南京雞籠山以南,大致位於原南朝宮苑遺址上。縱穿國子監的一條街道被稱作成賢街,成賢街東西側以及南口各有牌坊一座,國子監也有一座大牌坊,因此這一帶又被稱作「四牌樓」。清朝順治八年,改南京國子監為為江寧府學,太平天國時毀於戰火。
歷經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國子監,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的國子監街內,是中國最後一個國子監,保存至今,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辟雍
國子監的中心建築是辟雍,為北京「六大宮殿」之一。國子監的辟雍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西元1784年),是我國現存唯一的古代「學堂」。辟雍古制曰「天子之學」。從清康熙帝開始,皇帝一經即位,必須在此講學一次。辟雍按照周代的制度建造,坐北向南,平面呈正方形,深廣各達五丈三尺,四角是攢尖重檐頂,黃琉璃瓦覆蓋在頂部,上有鎏金寶珠;四面各開闢一門,四周以回廊和水池環繞,池周圍有漢白玉雕欄圍護,池上架有石橋,通向辟雍的四個門,構成周代「辟雍泮水」之舊制。殿內為窿彩繪天花頂,設置龍椅、龍屏等皇家器具,以供皇帝「臨雍」講學之用。
辟雍:古時天子所設的大學。位於京城國子監內,為一圓形建築物,四周環水,象徵教化流行。《禮記.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後為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廱,諸侯曰頖宮。」《漢書.卷十二.平帝紀.顏師古.注》引應劭曰:「辟廱者,象璧圜,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或作「辟雍」﹑「廦廱」。
「辟雍」是周時設在天子國都的大學。當時天子的太學有學宮稱「辟雍」,四週環水;而諸侯只能南面半水,故稱「泮宮」。「辟雍」格局包括中央的主體建築及外環之圓形水池,而中央的主體分為東、西、南、北、中等五室,可能是因為不同學習科目而分成不同空間;諸侯的學校,規模較辟雍小,其建築外圍只圍繞一個半圓形的水池。當時在學校中定時會舉行相飲酒、釋奠先師先聖等敬老、祭祀的禮儀,學生由實際儀禮的操作學習禮儀。從中國開始有教育,這種藉由演禮以達到習禮的方式,就一直是中國教育場所的設計概念。
辟雍北部有正房7間,名彝倫堂,是藏書的地方,兩側各有廂房33間,是授課講書的所在,統稱為六堂:東為率性堂、誠心堂、崇志堂,西為修道堂、正義堂、廣業堂,此後的敬一亭院是國子監最高教官祭酒辦公的地方。
國子監與孔廟之間的夾道內,藏有十三經刻石189方,共計有63萬字,是清朝雍正年間江蘇金壇貢生蔣衡一人所書,歷時12年,乾隆五十九年(西元1794年)立碑並置於此地。清代國子監內有學生(當時稱為監生)近千人,還有許多俄國、交趾(今緬甸)、高麗(今朝鮮)等國的留學生,蒙古、回、藏、滿等少數民族學生也在此就讀,因此,當時的國子監不僅是俊才匯集之地,也是中外文化相互交流的重要場所。
國子監現已改建成首都圖書館,藏書有246萬冊,還藏有許多罕見的古籍版本、抄本,以及中外著名樂曲、戲劇唱片資料等,是進行研究的重要資料庫。
2008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國子監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