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
北京的國子監位於北京安定門內成賢街孔廟的西側。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為官府培養後備人才的最高學府,始建於元代大德十年(西元1306年),按照「左廟右學」的傳統規制,國子監與孔廟相毗鄰。古代中國的中央學府,為官學體系的最高學府,都是「國學」,虞之上庠,夏之東序,殷之瞽宗,周之辟雍,漢後之太學,隋後之國子監。
其實「國子監」,是中國隋代以後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在隋朝以前叫「太學」,隋朝以後才改叫「國子監」。
太學是中國古代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太學之名始於漢代。太學作為漢後國學,與之前的國學不同的是確立儒學為正統學問。西漢在長安設太學,東漢、西晉在洛陽設太學,東晉在南京設太學。在晉代,另設專供公卿大夫子弟學習的國子學,與太學分立,國子祭酒統一掌領國子學、太學。隋代改為國子監。
隋以後各朝都在京師長安、洛陽、開封、南京等設國子監。明朝時在南京、北京兩京設國子監。
明代的南京國子監位於南京雞籠山以南,大致位於原南朝宮苑遺址上。縱穿國子監的一條街道被稱作成賢街,成賢街東西側以及南口各有牌坊一座,國子監也有一座大牌坊,因此這一帶又被稱作「四牌樓」。清朝順治八年,改南京國子監為為江寧府學,太平天國時毀於戰火。
歷經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國子監,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的國子監街內,是中國最後一個國子監,保存至今,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辟雍
國子監的中心建築是辟雍,為北京「六大宮殿」之一。國子監的辟雍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西元1784年),是我國現存唯一的古代「學堂」。辟雍古制曰「天子之學」。從清康熙帝開始,皇帝一經即位,必須在此講學一次。辟雍按照周代的制度建造,坐北向南,平面呈正方形,深廣各達五丈三尺,四角是攢尖重檐頂,黃琉璃瓦覆蓋在頂部,上有鎏金寶珠;四面各開闢一門,四周以回廊和水池環繞,池周圍有漢白玉雕欄圍護,池上架有石橋,通向辟雍的四個門,構成周代「辟雍泮水」之舊制。殿內為窿彩繪天花頂,設置龍椅、龍屏等皇家器具,以供皇帝「臨雍」講學之用。
辟雍:古時天子所設的大學。位於京城國子監內,為一圓形建築物,四周環水,象徵教化流行。《禮記.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後為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廱,諸侯曰頖宮。」《漢書.卷十二.平帝紀.顏師古.注》引應劭曰:「辟廱者,象璧圜,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或作「辟雍」﹑「廦廱」。
「辟雍」是周時設在天子國都的大學。當時天子的太學有學宮稱「辟雍」,四週環水;而諸侯只能南面半水,故稱「泮宮」。「辟雍」格局包括中央的主體建築及外環之圓形水池,而中央的主體分為東、西、南、北、中等五室,可能是因為不同學習科目而分成不同空間;諸侯的學校,規模較辟雍小,其建築外圍只圍繞一個半圓形的水池。當時在學校中定時會舉行相飲酒、釋奠先師先聖等敬老、祭祀的禮儀,學生由實際儀禮的操作學習禮儀。從中國開始有教育,這種藉由演禮以達到習禮的方式,就一直是中國教育場所的設計概念。
辟雍北部有正房7間,名彝倫堂,是藏書的地方,兩側各有廂房33間,是授課講書的所在,統稱為六堂:東為率性堂、誠心堂、崇志堂,西為修道堂、正義堂、廣業堂,此後的敬一亭院是國子監最高教官祭酒辦公的地方。
國子監與孔廟之間的夾道內,藏有十三經刻石189方,共計有63萬字,是清朝雍正年間江蘇金壇貢生蔣衡一人所書,歷時12年,乾隆五十九年(西元1794年)立碑並置於此地。清代國子監內有學生(當時稱為監生)近千人,還有許多俄國、交趾(今緬甸)、高麗(今朝鮮)等國的留學生,蒙古、回、藏、滿等少數民族學生也在此就讀,因此,當時的國子監不僅是俊才匯集之地,也是中外文化相互交流的重要場所。
國子監現已改建成首都圖書館,藏書有246萬冊,還藏有許多罕見的古籍版本、抄本,以及中外著名樂曲、戲劇唱片資料等,是進行研究的重要資料庫。
2008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國子監
2008年10月9日 星期四
北京大學簡介
北大歷史
北大前身「京師大學堂」於1898年(光緒24年)12月創建,係「戊戌變法」的新措施,「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西並用,觀其會通」為其教育原則;紅樓緊鄰皇家聖地,但開辦不久帝制就覆滅。1912年5月正式更名為北京大學; 1927年被當時統治北京的奉系軍閥所取消,與北京的其他9所國立大學合併為「京師大學校」,國民政府曾改為中華大學、北平大學等名,因學生反對,於1929年8月恢復為北京大學。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北大與清華、南開大學南遷長沙、昆明,先後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戰勝利,1946年10月遷回北京,胡適出任校長(據說毛澤東(當時擔任北大圖書館小管理員)曾被胡適潑冷水,故其掌權後首批胡適,致胡先生在大陸可說是聲名狼藉,但近年季羨林先生訪台後對其有較客觀評價,也因而掀起大陸一陣胡適之熱)。1952年與燕京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和中國大學合併為新的北京大學,從沙灘遷西郊的燕園(燕大)。
1912年嚴復先生擔任首任校長,嚴先生所倡導的「信、達、雅」翻譯三原則,迄今仍是翻譯界所追求的最高境界。5年後蔡元培接任校長,他主張「思想自由、相容並包」,開起北大自由思想風氣,帶動學術繁榮。蔡元培先生是北大第一大功臣,當時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重要歷史人物都在該校任教;蔡元培的「器局大、識見遠」,甚至還聘請多次未考上北大、年僅24的梁漱溟先生教授哲學,也邀約主張蓄妻納妾、梳小辫子的辜鴻銘在北大授課。北大是「五四運動」的發祥地,「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多種社會思潮的策源地,同時也是中國共產思想的重要發源地,也是共產黨早期活動的重要基地。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北大有20個人文社會科學院系,232個各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其內大師雲集、群星璀璨,氣象恢宏,造就北大人文社會科學的思想根基及濃鬱的學術氛圍。
通選課是最具北大色彩的素質教育,其目的係在學生的專業學習之外,還能夠接受廣泛的通識教育,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北大各院系開設的通選課已經超過300門,包括「數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哲學與心理學」,「歷史與文化」,「語言學、文學與藝術」等五大類現代人所須具備的基本文化基礎。
北大的傳統,所有課程都對外開放,鼓勵學生跨學科專業選課,北大也很重視培養本科生的國際視野,設立許多國際交流項目提供學生出國,也同時讓世界一流大學的師生到北大,營造校園國際化的氛圍。此可從北大對於申請進入研究所就讀的學生,以極其嚴格的外語考試作為檢驗學生基本能力的標準可知。
一般而言,北大的本科生(大學部學生)最「牛氣(傲氣)」(幾乎是各省聯考的狀元),碩士次之、博士最差,最牛與最差指的是精神,並非學習成績;自從新文化運動名揚四海後,北大人最看重「獨立」與「自由」,據說「狂妄」、「怪誕」與「不羈」也受到無聲的鼓勵;在北大人的眼裏,有個性、有趣味、有教養,遠比有成就更值得羨慕。北大有一順口溜「一流學生出國,二流學生去外資企業、三流學生考研究所」,可見學生出國留學非常普遍;另研究生也有出國留學或長期研究訪問的機會,除了美國、歐洲和日本等地所提供的獎學金資助外,也有大陸官方的贊助。(註:大陸在吸引優秀人才方面很捨得投資,以某位在武漢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優秀台籍生,北大立即提供其兩年的博士後進修機會,此確實是有效的吸引優秀人才措施!)
然而「文化大革命」卻是北大揮之不去的陰影與不光彩,尤其是文革初期出現在北大的大字報,以及後來專事造謠生事、惡意毀謗的「梁效」(北大與清大兩校的簡稱)寫作班,與文革時期種種罄竹難書的惡行密不可分。在季羨林老先生的「牛棚雜憶」裡,所紀錄的就是文革時期的種種虐待與暴行,都發生在北大校園,也是北大的紅衛兵所做。
北大圖書館是世界上知名的圖書館,其館藏質與量均名列世界大學的前茅,館藏資料數量已達五百萬冊以上北。北大校內外可選擇的書店相當多,從規模龐大的海澱圖書城及中關村圖書城,到專業性相當強且規模不小的學術書店風入松、萬聖書園、第三波書店、光合作用書坊,以及北大校內的博雅堂、漢學書店、北大書店、萬知坊等。校內的書店規模較小,但提供親切的服務與較多折扣(通常是八折);校外書店則需購入一定金額以上才有九折。北大校園內宿舍區每個週末都有「文化市場」,允許書商設置臨時攤位售書,多以學術性的二手書和折扣新書為主,規模雖不若潘家園市場或琉璃廠中國書店或古籍書店,但可搜尋難找的絕版學術著作。
北大校園
舊北大俗稱紅樓,已改為五四紀念館,位於北京景山公園東側的沙灘馬神廟,在故宮後面、靠近北京美術館,以紅樓為中心的四週已建成文化公園。
現在的北大校園俗稱「燕園」,另還有昌平校區;燕園西門古色古香,呈現其悠久歷史與恢弘氣勢,若非門上懸著「北京大學」四字,一般人恐會以為走入皇家林園。正南門上高懸著魯迅設計的北大「校徽」,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世人所樂道之名言。東門最靠近清華大學與圓明園(其內的藝術村住著許多前衛的藝術家),王國維就是自沉於在園內的昆明湖,他給讀書人的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
「三角地」位於北大的中心地帶,是許多運動的起始地,又稱民主聖地,是從南面宿舍到教室或圖書館必經之地;三角地的標誌是有幾個大佈告欄,公學生張貼宣傳單、啟示或大字報、以及各式各樣的告示。
「一踏糊塗」是北大人戲稱的有名景點,北大校園內有好幾個湖,「未名湖」是最有名的,據說當年為其命名時,文人太多,眾口紛云難以決定,所以名「未名」;季羨林、金克木、鄧廣銘與張中行就是有名的「未名四老」,他們就住在未名湖後面的朗潤園,目前僅存季、張二老,季老的「牛棚雜憶」紀錄其在文革時期的辛酸往事。
未名湖是燕園風景中心,是一個個充滿靈性與魅力的景點,這裏小橋流水,鍾亭島閣,流水長廊,飛簷走扇。曾有文人將此處的景觀賦予人性,「鍾亭」像輕盈玲瓏的少女,「圖書館」則如大氣磅礴的青年,「博雅塔」似飽經風霜的老人,默默地站在湖畔,縱觀著風雲變幻,而那緊鎖的「塔門」就像老人緊閉的心扉,涵括人生的悠悠歲月……
北大校園
南面的大門
三角地旁的佈告欄
校區及校舍
嶄新的餐廳與其旁邊的老式校舍,形成強烈的對比
未名湖
湖畔與石碑
湖畔的翻尾石魚 翻尾石魚是圓明園的遺物,被八國聯軍掠奪,後重返置未名湖畔。
石舫是清代乾隆朝寵臣和珅淑春園的遺物,現僅存石舫基座
博雅塔
博雅塔的由來係燕大為解決校內師生的生活用水,於1924年在現在的水塔附近打了一口深164尺之深井,其水源豐沛,需再建一座水塔以提供全校用水。因此有人提議,可在燕園的古典建築群中建一座古塔式的水樓,以與未名湖畔的風景協調。這個建議在當時引起頗多爭議,因為在中國古代古塔多建於寺廟內;經校方徵得社會名流的贊同後,才決定建立塔式水樓。時過境遷,當時一個頗有爭議的建議,卻成就了北大校園裡永恆的經典。水塔的設計參照通州的燃燈塔,水塔塔級13、高37米(比燃燈塔小)、中空有螺旋梯直通塔頂,除基座外全是鋼筋水泥建築。據說當時的施工單位因估價不準致虧損而倒閉,終三易其手。這座水塔主要由當時燕大哲學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所捐資興建,所以依慣例以捐款人的姓氏命名為「博雅塔」。
博雅塔遠眺
博雅塔近觀
北大校園一角的「北大禮品屋」,裡面賣衣服、文具用品、筆記本等紀念品;還有一間小小的書局。在未名湖畔,還有個販賣北京大學紀念品的攤販。
北大集中的開水房
不在宿舍內的學生浴室
星期六在宿舍區旁邊的校園內有商店街和市集,包含民生用品、衣服、食品水果、行動電話及預付卡等,其中最大的區域就是書籍專區的週末文化廣場。
2008年10月4日 星期六
軍機處
與軍機處有關的兩段文字(雍正皇帝.雕弓天狼.上冊)
其一
雍正咬著牙冷笑一聲,「……年羹堯那頭怎麼樣?」
「回萬歲的話。」允祥因回道……
「關門打狗,好!」雍正興奮得雙掌一合,目中熠熠閃光,說道,「就是這樣。這也不用再和年羹堯商議,你這就去上書房傳旨,叫戶部速調兩萬石精米,送兩千頭豬到富寧安軍中,令富寧安不必來京陛見,立即提本部營兵輕裝行軍去吐魯番和噶斯口──從伊克昭到吐魯番要多少日子?」允祥忙道:「伊克昭現在還是冰天雪地,草原都蓋著雪,糧草供給都難。就是春天雪化草肥,也要一月才得到吐魯番,可否──」雍正不等他說完便道:「朕看這事最關緊!給他四十天限期抵達吐魯番。糧草叫甘陝二省巡撫督辦,馬不一定要吃草原上的草才肥,叫甘陝還有山西,運穀草到軍中,違期依軍法處置!」
草原行軍從內地運草餵馬,這是聞所未聞的辦法,況且開春之後,甘陝春耕馬吃驢嚼,燒灶用草又要從中原調入,吃力又不討好,允祥聽他如此武斷,剛想說:「年羹堯今秋才能大舉進軍,調富寧安是大事卻不是急事。」隨地一個念頭湧上來,憬然而悟,這是皇帝要顯示自己的「軍事才幹」,千萬不能觸這個楣頭,更不能揭破這張紙,想著,忙打下千兒道:「臣愚昧!兵貴神速料敵機先,皇上聖聰高遠非臣所及!臣這就去上書房,知會廷玉一聲再傳旨!」說著起身便要卻身退出。
「慢著。」雍正托著下巴略一沉思,說道,「這是朕登極以來辦的第一件大事。聖祖爺都沒有辦下來,朕焉敢輕忽?這件事京裡得有專人辦理,軍事旁午,羽書如雪,上書房說到底只是『書房』,是處置文事的。你老十四還有張廷玉、隆科多兩個,再兼一個名義,嗯……就叫軍機大臣!養心殿外天街上西侍衛房撥給你三人,晝夜十二個時辰要有人處置軍務,給個『軍機處』的名義,有權咨會六部九卿,專責軍務。你看怎樣?」
允祥乍聽他這一番議論,覺得有點匪夷所思,仔細想想,其實雍正是藉這個故兒,一頭抓了軍事指揮權,一頭新造了一個不叫上書房的小上書房,輕而易舉地把三阿哥允祉,八阿哥允禩排出了權力中心,又不露半點痕跡。這舉一反三玲瓏剔透的心計也真虧了他片刻就想出來。呆著愣了半晌,允祥才想到應該告退,忙答應一聲,聲音大得連自己也嚇了一跳。
其二
方苞早已等在隆宗門內永巷西側的軍機處了。這是個五十五六歲的老年人,長著一張乾黃癟瘦的長臉,留著兩絡老鼠髮鬚,一身洗得透白的藍布截衫套在瘦弱的身子上,顯得又寬又大,只一雙小眼睛閃著賊亮的光,透出精明強幹來──單憑相貌,誰也不會想到,他就是文名震天下的桐城派文壇座首領袖,著作等身的當今碩儒,布衣入上書房為「青衫宰相」,參贊康熙晚年機樞重務「稱先生而不名」的方望溪!他自康熙六十年賜金還山已經兩年,原已絕意仕途宦海,在南京、蘇杭修了別墅,決意遠離塵囂,要長伴梅花,悠哉悠哉於山水之間安度晚年的了。想不到新君登極,第一道密詔就是召他回京,重入上書房參與軍國機樞重務,密詔下達,安徽、江蘇、浙江三省巡撫、兩江總督都趕到桐城方府,說是拜會,其實是坐地催行,弄得這個老名士欲辭不敢,欲辭不能,拖延了幾個月,無奈只好登車北上,重進北京這個是非窩。方苞在熙朝因是布衣入上書房,而且主要職責是顧問機密,備皇帝諮詢方略,不管部務也不見官員,因此儘管聲震朝野,除了馬齊張廷玉和諸王阿哥少數幾個人熟識之外,大多數京官是「只聞其名,未謀其面」,因此他被太監高無庸引進軍機處,在這裡等候召見的一群官員也都只詫異地看他的裝束,弄不明白這麼一個潦倒骯髒的糟老頭子怎麼居然也到了這裡。
…………
眾人不禁哄堂,有笑的,有罵的,有讚的,有打趣的,把個堂皇政府樞要之地,翻做歌樓酒肆一般。正亂著,外頭一聲喊:「聖駕到!」眾人兀自愣怔,雍正皇帝手握摺扇已跨步入室,一陣桌椅亂響,唬得眾人一齊起身,竟忘了行禮。方苞方款款起身,彈彈袍角從容跪下,行大禮參拜:「臣方苞奉旨觀見龍顏,叩皇上萬歲金安!」
「先生請起。」雍正莊重地站著受禮畢,躬身雙手攙起方苞,含笑說道,「睽隔二年有餘了罷?著實惦記著你呢!你今年是五十六歲了吧!身子骨滿結實,氣色也好,朕很羨你啊?」李維鈞一干人這才知道,這個其貌不揚的乾老頭子居然是方苞,此時醒過神來,也都忙向雍正行禮。雍正環視眾人一眼,已是斂了笑容:「這裡是軍機處,顧名思義,是處置軍國機務的樞要重地。你們在此談笑喧嘩已經不敬,還說什麼粉頭妓女,成什麼體統?──誰讓你們到這裡來的?」
眾人聽了不禁面面相覷,因這裡頭李維鈞官最大,便叩頭道:「臣等是奉了吏部的委札,赴任前陛辭的。不知這裡軍機處的規矩,想不過是幾間空房,因暫進來歇息笑談,求萬歲恕罪!」雍正這才打量了一下自己設的這個「軍機處」,空蕩蕩的幾間矮房,除了幾張桌椅別無長物,連個存檔的櫃子都沒有,房外也沒有關防,過往的官員一伸頭就能從窗外看見屋裡的情景。他不易覺察地皺了皺眉頭,冷冷說道:「朕沒有說你們進軍機處的不是。宋代亡於文恬武戲,殷鑒不遠。你叫李維鈞吧?讀飽了書的翰林,不知道這個?官要像個官的樣子,不能言不及義,朕下旨命天下官員不得觀劇,就是這個意思。你們倒在這裡大講青樓紅粉,嫖娼取彩的話頭都說到這個地方兒了,這成什麼話?你們不是要說「陛辭」麼?好,這就算辭了。回去好生想想朕這些話,寫一封自劾折子奏進來朕看──去吧!」待眾人捏著一把汗卻步退出,雍正叫過高無庸道:「你傳旨內務府,在這門口樹一塊鐵牌子,無論王公大臣,貴冑勛戚,不奉旨不得窺望、入內。還有,從乾清門侍衛裡調出一撥人專門守護這裡,再傳旨吏部,遴選六名四品官員為軍機章京,晝夜在這裡當值承旨!」
雍正說一句,高無庸答應一聲,偌偌連聲退下去,雍正方轉臉笑謂方苞:「原想在這裡和先生敘闊,沒想到如此寒儉,還到養心殿去吧!」
--157~208頁